□本报记者 周西
当下,“预制菜”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对于不会做饭、不爱做饭的年轻人来说,“预制菜”很好地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预制菜”好吃又方便
在忙碌的打工人栩栩看来,“预制菜”简直是她的“救星”,方便、营养、安全,还省去了采购食材的烦恼,简化了制作步骤,直接加热或蒸炒就能端上餐桌品尝。“比起外卖,我更加青睐‘预制菜’,不仅品类丰富,可以让我轻松吃到酸汤肥牛、酸菜鱼、卤肉饭、糖醋小排、小酥肉等硬菜,还省去了等待外卖送达的时间。”
栩栩告诉记者,原本“预制菜”是针对家宴大菜制菜程序繁杂的特点,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简化了制作步骤,并进行了卫生、科学的包装。“预制菜”通过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就能直接食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需求量也在变大,这两年各家生产商不断更新‘预制菜’的菜品、菜系,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根据栩栩的介绍,“预制菜”种类丰富,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即食食品,开封后就能吃,比如泡椒凤爪、鸭脖等;一类是即热食品,加热一下就能吃;一类是即烹食品,经过相对深的加工保存半成品材料,可以直接下锅加上调料烹饪;还有一类是即配食品,就是已经切好清洗好的肉或者蔬菜,免去了清洗的麻烦。
“消费者可以在电商平台和超市买到‘预制菜’,价格也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一般一袋菜的价格在二三十元,贵一点的三四十元,如果遇到店家搞活动,多买一些价格更加优惠。我已经形成每周购买‘预制菜’的习惯,四种品类都会购买,并根据自己时间的多寡来决定做哪种。”栩栩告诉记者,她十分看好“预制菜”的市场发展,认为“预制菜”会进一步扩容,生产出品种更加丰富、口味更棒的产品。
失去了烹饪的原始乐趣
悠悠是一位热衷烹饪和美食的90后妹子,在她看来,品尝“预制菜”只能偶尔为之,实在忙得没时间买菜、洗菜、做菜时,可以吃一下。“如果烹饪完全依赖‘预制菜’,就失去了烹饪的原始乐趣。从选购食材、清洗食材,到下锅烹饪,最后端上餐桌,这些步骤哪个都不能缺,这样做出的饭菜才是有诚意的,也是更美味的。”悠悠告诉记者,价格方面她也认为购买“预制菜”太贵,不划算。同样的钱她可以去菜场买种类更加丰富的新鲜食材,让自己吃得卫生又营养。
针对“预制菜”的食品安全管控、产品性价比及口味还原度这三个方面,悠悠认为都比不上自己动手烹饪出来的美食。“我家里也囤了一点‘预制菜’,比如酸菜鱼,品尝过后,我觉得鱼片有腥味,可能没有处理到位,汤头也太过咸和油腻,不符合我的口味。”悠悠评价说,她吃过的大部分“预制菜”口味还原度都不高,食用体验也不及预期。
“‘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很难满足所有人的口味。而且,我们中国菜品种类繁多,加工流程繁琐、耗时,企业在流水作业中要完全还原食物的口味,也不太容易。”悠悠分析,在当下“预制菜”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期,广受消费者青睐的背后,也还存在着需要不断进步的空间,“从菜品开发、口味复原、食品保鲜、食品安全等方面全面提升,这样我也会乐意购买‘预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