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届苏州“法治非遗课堂”进校园活动先后在太仓市第一中学、市实验小学开展,以“非遗传承赋能法治教育”为核心,打破传统普法模式局限,为青少年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法治学习场景,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校园焕发新生,更以文化浸润的方式筑牢未成年人法治信仰根基,探索出一条基层法治宣传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在市一中,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剪(刻)纸”代表性传承人金国荣将法治元素巧妙融入剪纸艺术。他手持红纸与剪刀,一边示范基础技法,一边向学生解读非遗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课堂上,金国荣介绍了苏州剪(刻)纸的历史,并结合明清时期用于民俗仪式的剪纸纹样、近代融入时代主题的创作案例,让学生理解非遗技艺“随时代而变、与社会同行”的传承特性。随后,大家一起围绕“法治”主题进行创作。在金国荣的指导下,一张张红纸变成兼具艺术美感与法治内涵的作品,学生们在掌握“圆、尖、方、曲、线”剪纸五法的同时,将法治精神悄然刻进心中。
“这是艾叶,有驱蚊祛湿的功效;这是丁香,能清新空气。”在市实验小学,雷允上泛丸制作技艺传承人赵琳通过实物展示、气味辨别、功效讲解,系统介绍了中草药知识和制药常识,带领学生走进中医药的世界。同时,她结合中医药保护相关法律条款,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在文化传承中的保障作用。
随后,赵琳指导学生使用戥秤称量药材,并将具有驱蚊功效的草药装入防漏袋与香囊中。从“精确到克、避免浪费”的细节要求,到“按比例混合、压实封口”的制作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非遗传承的严谨与法治精神的细致。
活动还邀请太仓市“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慕东开展“以法为盾 护‘未’成长”法治讲座。他围绕校园欺凌、网络安全、消费维权等未成年人高频遭遇的场景,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核心条款,有效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现场还设置“遇到欺凌怎么办”“收到不明链接能点吗”等互动问题,学生们踊跃举手、积极思考,在问答中强化法治意识。
此次活动并非太仓首次探索“法治+非遗”模式。近年来,我市持续聚焦青少年法治教育痛点,突破“课堂讲授、发放手册”的传统形式,先后将昆曲、竹编、传统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融入法治宣传,打造“一校一特色、一课一主题”的校园法治文化品牌。
今后,我市将继续深化“法治+非遗”融合创新,开发更多贴近青少年兴趣的特色课程,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普法工作者+校园教师”的协同教学团队,推动法治教育从“知识传递”向“信仰培育”转变,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法治观念,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法治素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