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3年01月13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那碗羊肉面

  

  

  □徐尔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某一年,寒冬来得出奇的早,离阳历年关尚有一段时间,已是天寒地冻,朔风劲吹。

  傍晚,阴云密布,天色变得灰蒙蒙,我急步向双凤西市梢走去,一股诱人的香味拴住了我的双脚。这是一家羊肉面店,没有招牌,更没有如今常见的广告类标识。其实这熟悉的味道比任何广告更“广而告之”。

  那年我二十出头,在杨林塘畔的新立小学任教,而我家在直塘,每周日须从直塘到双凤,再走过三里长街到乡下。其实两地距离也就十多里,但在“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是种奢望。这段路得足足走上小半天。

  这是一家开张不久的面店,二开间门面一分为二,西面一间放着两张八仙桌和条凳,东面一间砌着一副大灶,灶膛边坐着的妇女在往里添柴,泛出的红光照亮了女人的脸。两口大锅一左一右,右边的锅里盛放着隆起的酱红色羊肉,羊汤在锅里冒着热气,锅台旁边放着酱油、生姜、蒜叶等佐料;左边是一大锅开水。掌柜是位中年妇女,虽然整天与羊肉羊油打交道,可围裙上看不到黑乎乎的油腻。看得出这是位手脚麻利、爱洁净的女人。

  店里就我一个顾客。“吃面,稍等一歇,马上就好。”女人笑吟吟向我打招呼,指了指长凳示意我坐下。帮厨把火拨大,锅内的水沸腾起来,女人将一把面丢入滚水,用长筷子捞了几下,然后熟练地摇晃几下,很有层次感地把面条叠放在大口碗里。小半块巴掌大的羊肉盖在上面,紧接着一把青葱的蒜叶如天女散花般从指间撒下。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只碗,饥寒交迫中口水早在打转,于是猴急地伸手去接端来的碗。女人连忙喊道:“不要动,不要动,当心烫!”我搓搓手,冻僵的手指变得笨拙,手中筷子似乎也不听话了。

  烟火气在桌上升腾,顾不上烫了,我大口地吃了起来。味香肉酥,油足面滑,羊肉肥瘦得当,鲜嫩无比,大蒜与羊肉似乎是天生的“黄金搭档”,走到一起,相得益彰,回味隽永。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尝过这么好的烟火味,数十年一晃而过,之后至今的半个世纪中,居然再没品尝过如此美味的面条。

  一口气把面和汤吃了个碗底朝天,额头上开始渗出细汗,浑身热乎乎。当我一抬头,发现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正盯着我瞧,女人不住地笑着,看着我狼狈的吃相,她也乐了。我想,那碗肥羊大面,再加上一个“饿煞鬼”,应该是她的“作品”。如同艺术家看到人们欣赏其杰作时,看着欣赏者的快意,作者会把感受写在脸上。而我吃面前后的变化,对她而言,又何尝不是极具“欣赏价值”的“作品”呢?

  天空布满铅灰色云层,冷风里夹杂着零碎的雪花,我把围巾重新裹了一下,迈开大步,向三里外的乡校走去。

  后来,同事告诉我,西市梢的羊肉面店是最近开张的,知道的人不多,掌柜家传此行。当时没有个体户一说,当然也不能私人开店,那她是怎么当上老板的?

  双凤羊肉面以祖传煮制方法独树一帜,火候的把握,香料的投放,各家各户,各有千秋,粗尝相似,细品不同。自古以来,三里长街“诸侯纷争”, 形成方圆百十里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以顾客为上帝,以长街为依托,以四乡八邻广泛养殖的山羊为食材,双凤羊肉面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逐渐将饮食、滋补、怡情融于一体,终成这道美食文化中靓丽的风景线,终成隆冬时节各地食客慕名赶来“热吻”的最爱。

  毋庸讳言,飘香的长街也曾失落过。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只有“国营双凤东风饭店”以每碗0.28元供应羊肉面,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粥少僧多,面尚未开始供应,店里已经挨挨挤挤坐满了食客,食客的背后开始“插蜡烛”了。所谓“插蜡烛”,就是背后站着一两位等吃面者,由此衍生出只有双凤人才听得懂的歇后语:双凤羊肉面——排队。

  山不转水转。后来有了变通的办法,以生产队集体名义开面店,社员登堂入室经营面店当“老板”,而真正的“老板” 则是生产队集体,经营者以同等劳动力打工分,同时适当拿些补贴。西市梢的面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巧妙运作的。

  改革开放春风劲吹,春风里不仅有欢声笑语,还有双凤人熟悉的馨香。双凤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双凤生活、工作了近三十年。朝花夕拾,作为过来人,我想:讲好太仓故事,应该将双凤羊肉面的“前世今生”告诉年轻一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新闻·时事
   第04版:交运
   第06版:市场监管
   第07版:教育
   第08版:周刊·墨妙亭
小时候的年
冬之韵
暗香疏影 □张屹 摄
寒冬中的温暖
难忘那碗羊肉面
沁园春·悼念为解放一江山岛牺牲的战友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8难忘那碗羊肉面 2023-01-13 2 2023年01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