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丹萍
近日,沙溪镇综治中心收到一面印着“法剑护正义 匠心解薪愁”的锦旗。这面来自11名工人的致谢锦旗,背后是一场历经调解、仲裁、执行多环节的讨薪持久战。沙溪镇通过“老班长调解+法律援助”无缝衔接机制,不仅为劳动者追回4万余元欠薪,更用法治温度筑牢了“安薪防线”。
欠薪数月难维权
“老班长”巧搭协商桥
2024年5月的一天,陆某(化名,下同)带着10名工友走进沙溪镇综治中心时,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焦急。他们是太仓某人力资源公司(以下简称“人力公司”)的派遣工,被派遣至一器材公司车间辛勤劳作近一年,却因人力公司经营不善,没拿到2023年8月至2024年4月的工资。“家里等着这笔钱交房租、给孩子交学费,公司老板总说‘再等等’,一等就是大半年。”陆某的声音里满是无奈。
沙溪镇“老班长”调解工作室的曹金元接待了他们。曹金元逐一核对每个人的考勤记录、工资标准,连夜整理出详细的欠薪清单:11人累计被欠薪41715元,其中陆某被欠最多,达6800元。次日一早,曹金元拨通了人力公司负责人顾某的电话,对方起初以“资金链断裂”为由搪塞,后续甚至拒接电话。
“工人的血汗钱不能拖!”曹金元连续3天上门找顾某,从劳动合同法中“工资必须按月支付”的条款,讲到企业失信的连锁后果。“我带了几个工人的家庭情况说明,有位师傅的妻子重病在床,就等着这笔钱买药。”曹金元表示,真诚沟通终于打动顾某,他当场出具欠薪明细单,承诺2025年1月28日前付清。拿到签了字的单据,工人们都松了口气,却没料到这只是维权路的第一站。
承诺落空再生变
法律援助亮利剑
过了约定的付款日,陆某等人只收到部分工资,差额仍有2万多元。“顾某说公司账户被冻结,让我们再宽限几个月。”工人们再次来到综治中心时,脸上满是失望。这次,值班律师王凌仔细查看了欠薪单据和银行流水,发现人力公司存在恶意拖欠嫌疑。
“不能再等了,得走法律程序。”王凌迅速指导工人们收集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表、顾某的付款承诺……考虑到被欠薪工人中8人已退休,属于劳务关系,3人是在职员工,适用劳动关系,王凌分两类案件准备材料。沙溪镇法律援助窗口也开通“绿色通道”,当天就为11人办妥援助手续,王凌成为他们的代理律师。
2月25日,8名退休工人的劳务合同纠纷在沙溪法庭开庭。法庭上,王凌提交了完整的证据链,顾某委托的代理人却以“公司经营困难”为由请求减免。“困难不能成为欠薪理由!”王凌当庭出示人力公司仍在正常经营的照片,强调“劳务报酬优先受偿”的法律原则。最终双方达成调解,顾某承诺3月31日前付清。
3名在职员工的劳动仲裁也在同步推进。其中两人因被欠薪金额较少,在王凌与顾某的多次沟通下,促成开庭前和解。最后一名员工的案件于4月22日作出仲裁裁决,要求人力公司10日内支付欠款。
执行攻坚破僵局
司法温度暖人心
然而,调解书和裁决书生效后,人力公司再次食言。“顾某干脆不接电话了,我们去公司找他,大门都进不去。”陆某回忆。
王凌当机立断,指导工人们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法官多次与顾某沟通,告知其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6月中旬,在强制执行的压力下,顾某通过第三方账户全额支付剩余欠薪。当陆某收到最后一笔3200元到账提醒时,特意给王凌发去短信:“钱到了,谢谢您!”
该案不仅为劳动者追回工资,更守住了他们对公平正义的信心。近年来,沙溪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法援惠民生”,为劳动者撑起法律保护伞。截至目前,沙溪镇“老班长”调解工作室已协助追回欠薪280余万元,法律援助窗口年均受理劳动纠纷案件超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