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菊
湖在漾它的绿波,塔在展它的英姿,我站着,微笑着,就十分美好。——题记
未名湖水悠悠,轻漾着翡翠般的绿波,那是岁月温柔的呢喃;博雅塔静静,舒展着坚毅的身姿,那是青春甜蜜的絮语。我置身其间,微笑着,在镜头前定格下美好的瞬间。
照片中的自己,一头乌黑长发自然卷曲,像灵动跳跃的音符,柔顺地垂在肩头。挺直的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镜片后,清澈的双眸坚定地望向远方。脸庞线条柔和,肤色白皙,嘴角微微上扬,挂着亲切的笑容,似乎能将内心的欢悦传递给世间万物。身着灰白条纹连衣裙,衣领整齐地翻折着。整个人洋溢着青春活力,宛如一朵盛开在时光里的花朵,芬芳而美好。我的身后,未名湖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泛着盈盈的绿意。微风轻拂,湖面漾起层层涟漪,似在荡漾着绮丽的梦。湖对岸,古朴庄重的博雅塔静静矗立,与葱郁的绿树、澄澈的湖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绝美画面。
看着看着,我的思绪便如春日柳絮,穿越时空,再次飘向未名湖畔的那个瞬间。而立之年的我,略带几分成熟气息,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炽热的憧憬和对教育理想满腹的豪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脚下,等待我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那是2007 年的暑假,因为参加全国业务能力竞赛,有幸踏入了在书本中无数次神游、我无比渴望亲临的北大校园。北大,你人文底蕴深厚,是我梦中的殿堂,是我灵魂深处的向往。此刻,我终于走进了你,触摸到了你的温度。我怀揣着敬畏与期待,小心翼翼地踏入这片神圣的土地,每一步都走得虔诚而坚定,仿佛在开启一场盛大而神秘的仪式。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洋溢着学术的气息,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这里的一切都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令我心醉神迷。
这份向往的种子,是由《十三岁的际遇》播撒在我心田的。这是十三岁就进入北大的才女——田晓菲,用她诗意的笔触和炽热的心灵,为北大建校 90 周年谱写的赞歌。
犹记得,二十岁的我,带着未脱的稚气初登讲台,给初一学生讲述北大的故事,讲述田晓菲的际遇。我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与梦想的传承。尽管我竭尽全力激发孩子们对名校的向往、对文学的热爱,可内心深处总有一丝遗憾。因为那些从书本上借鉴而来的知识,一旦深入探究,便显得空洞无力。于是,“一定要去北大”的愿望,如同种子埋在了心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
我向往踏入燕园,在未名湖畔悠然漫步。看波光粼粼,水色潋滟,听北大学子高谈阔论,言语间满是对梦想的炽热追求,感受北大特有的激昂旋律与青春飞扬。
我憧憬走进燕园,在博雅塔前凝眸静立。望塔身巍峨,古朴庄重,指尖轻触斑驳的砖石,静静回溯北大的厚重过往,体悟百年学府的沧桑变迁与荣耀辉煌。
我期待踱步燕园,在图书馆中沉醉探寻。闻墨香阵阵,纸页沙沙,全身心沉浸知识的海洋,追寻代代传承的学术之光,汲取先哲们的智慧结晶与深沉力量。
闲暇时分,我总会从抽屉里翻出这张和全国业务能力竞赛获奖证书放在一起的珍贵照片,那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就会再次从内心悄悄升起。未名湖畔的这个瞬间,已不仅是照片上定格的影像,而且是镌刻进生命里的永恒。北大也不仅是文学的至高殿堂,更是一位语文教师梦想的伊甸园。
即便未来白发苍苍,我的内心也将永远年轻。我会始终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学子心中的“北大”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追逐文学的抱负,继续与他们一起在语言文字的田垄间穿梭,编织美得有点“迷离”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