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知
明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从昆山、常熟、嘉定三地析出,正式成州,以独立之姿屹立东南。三年后,太仓首任知州湖广枣阳县人李端聘太仓穿山人桑悦主纂州志,即太仓正式建制后的首部州志——《弘治太仓州志》。桑悦自称江南才子,为文以奇古称,文辞瑰丽。一边是高简傲物的才子,一边是新生的州地,那么这位自负的修纂者是如何描述新生的太仓,太仓第一部州志又有哪些篇章影响至今呢?
●沿革:春秋设仓 六国码头
州志卷一“沿革”称:“太仓州在苏州府昆山县治东南三十六里,即古娄县之惠安乡。按旧志云:春秋时吴王于此置仓,故名太仓,又曰东仓。”由此可以看出,太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太仓号称“六国码头”,那么这个称号始于何时呢?桑悦在开篇“沿革”中给出了答案:“元至元十九年,宣慰朱清、张瑄自崇明徙居太仓,创开海道漕运,而海外诸番因得于此交通市易,是以四关居民,闾阎相接,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凑而云集,当时谓之六国码头。”可见,因为海上漕运的开通带动了海外贸易,从而形成商贾云集的繁荣局面。在元代,太仓已有“六国码头”的称谓了。
●形胜:带江控海 吴中雄镇
志书中的“形胜”一词,大意是指区位优势。夸起太仓的地理位置,桑悦是一点都不低调。“跨昆嘉二邑之中,娄江横其前,古塘枕其后,左控沧海,右接马鞍。郡城东南,莫胜于此。”东南之地,桑悦认为没有一个地方的位置能胜过太仓。随后,他又引用了龚璛《昆山州新学记》的词句来补充夸赞太仓的区位:“带江控海,商贾之区,漕州之津,或以海邦乐土称之,矧今高城深池,文以敷教,武以保障,实为吴中之雄镇云”。“带江控海、商贾之区、漕州之津、海邦乐土、吴中雄镇”,这么多气势宏伟的词语用来形容家乡,现在读来还是满满的骄傲。
●风土:彬彬郁郁 政教一新
《弘治太仓州志》中的风俗较同期吴地其他州志较为详细,共记了22条,涉及岁时、生产、生活等。其中包括了七月七“妇女陈瓜果,对月穿针巧”风俗,还包括了“三月三,儿辈簪荠菜花”等描述季节美好的话语。在详尽又细腻地记述了22条风俗后,桑悦这样解读风俗形成的原因:“大抵文教渐摩日久,擢高科,登显仕者,后先相望,街坊子弟习举子业者,彬彬郁郁……矧州初立,政教一新,驯至比户,可封之俗恐亦易得也”。这段文字将太仓风俗淳美的原因,归结于娄地及新州文化教育慢慢影响感化的结果,也对应了前面“文以敷教,武以保障”一说。
值得一提的是,22条风俗中有两条还和太仓卫有关。明初,由于实行太仓卫、镇海卫两卫并治,太仓形成了军民杂处的地情风貌。为此,《弘治太仓州志》中有不少两卫的记述,风俗篇也不例外。其中一条是这样记述的:“正月十六,太仓卫不坐堂。夜,老妪率妇女历三桥,云免百病。”意思是,正月十六,太仓卫的军士放开禁戒,让妇女走三桥,祈福免百病。这条风俗现在读来,似乎还带着些军民相谐的善意。
●人物:泽被一地 名流后世
人物一直是一部志书的精彩之篇,《弘治太仓州志》设科贡、名宦、仕宦、儒林、隐逸、义行、艺术等篇目记述太仓的良臣循吏、名人雅士、豪杰之人。在这些篇章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太仓历史上第一个进士郏亶,也有隐居直塘的晋代高士瞿硎;既能看到才学渊博的“娄东三凤”张泰、陆容、陆釴,又有一批籍籍无名的孝诚义行之人。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只能在“抑强扶弱、无扰于民、躬劝桑田、平简徭讼、民赖以安、居官廉敏、尽心所事、忘身殉众……”这一个个好词中感受太仓先贤的嘉言懿德了。
●海运:巨艘大舶 帆交番夷
桑悦《太仓州志》成书于弘治年间,于太仓而言,元代的海运和明初的郑和下西洋这两件影响当代的大事已然发生。桑悦并未设专章集中著述这两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过在很多章节中均可以看到两事的印迹,其中尤以杂传、杂志最为详细。在杂传中,桑悦用较大篇幅记述了元代海运创始人朱清、张瑄以及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三人的事迹。今天,我们还可以从桑悦所记的“元初,太仓刘家港及诸港汊,潮汐汹涌,可容万斛之舟”中了解元代刘家港成为海运始发港的自然原因。更可以从“巨艘万斛樯林林,夏秋之间来自南。象犀翠羽珠贝金,苏合熏陆及水沈……海不扬波如砥平,娄东太仓吴要津。襟带闽粤控蛮荆,贾胡夷蜑贡贽琛”中看到太仓因海运和海上贸易而繁华的图景。
1499年,太仓首任知州李端,为新州的事务殚竭心力,调和了军民关系,修整了公廨衙院,史载其:清德重望,霄汉腾声。可能这位来自湖广襄阳府的进士不会想到,他新修的桥、增盖的学舍官衙早已消失,而他聘请州人桑悦编著的《太仓州志》,穿越五百年风云,一章一句依然完好可见。这些关联着太仓的文字,依然准确传递着五百年前新州建立时的历史信息,那时的物、那时的人、那时的事,因为这本志书,得以还原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