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明
农历七月,古代又称“巧月”。七月七日,则叫“巧日”或“七夕”。相传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少女向其乞求巧智,故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节的活动很多,但一般在妇女中进行,如捣凤仙花染红指甲(《浏河镇志》)、集月下以线穿针孔辨目力(《道光璜泾志稿》)、置蜘蛛小盆中旦视丝多者为得巧多(《宣统太仓州志》)、花针飘浮水面、比赛巧果等习俗和游戏,这些活动常可衡量人的智慧与巧思,深受女孩们喜爱。
七夕节的食俗主要是吃巧果。《崇祯太仓州志》录:“七月七夕,设瓜果作会,曰乞巧。”《同治茜泾记略》的解释更明确:“七夕为乞巧。会果食皆以‘巧’名。”七夕的一切活动均为乞巧,食品也不例外,所以,为七夕乞巧活动而制作的食品称为巧果。
唐代以前,七夕之夜巧果陈列在庭院中只是为了祭神,是乞巧仪式上的陈设。到了宋代,陈设的果品开始发生变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若买一斤这些花样奇巧的巧果,必有一对身披盔甲、形似门神的“果食将军”。七夕之夜,谁能吃到它,少女可得贵婿、少妇保生福子。进入明代,人们用面粉和糖做“苧结之形”,油氽令脆,专在七夕前上市,人们称它为“巧果”。苧结为苎麻绳结,是明代婚礼中男女各执一端的“同心结”,这种象征夫妻和睦的“同心结”巧果,一经推出便受到人们的欢迎。从此,七夕吃巧果的风俗便流传开来。
《清嘉录》曰:“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和白糖,绾作苧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苧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可见,流传至苏州的巧果与“同心结”是一样的。这种食物也流传到太仓,但不叫“苧结”而叫“油绳”,以面粉和白糖或糖精拧成绳形,油炸而成。油绳制作很方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我小时候也做过。巧果在流传过程中,各地为制作方便进行了改进,从而形成了以麦面、米面、豆面或薯面为原料的各式各样的巧果。
其实,太仓人七夕吃巧果的习俗历史悠久,早在第一部州志《弘治太仓州志》已有记载:“七月七日,妇女陈瓜果,对月穿针乞巧。”清嘉庆年间,出现了油炸巧果,《直隶太仓州志》云:“七夕,溲面簇花入油煎之,曰巧。”清末民初,巧果中又增加了油氽兰花豆,《宣统太仓州志》道:“七月七夕,溲面簇花及剪蚕豆入油煎之,曰巧。”以后的岁月里,巧果的内容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七夕吃七巧”的独特食俗。1991年出版的《太仓县志》载:“七夕晚上要吃七巧:薰鱼、薰蛋、油氽麻叶、油氽兰花豆、鲜藕、红菱、花红……现均废。”吃七巧的习俗在浏河、新塘、岳王等乡镇志中均有记载,流传甚广。油氽麻叶,是一种“以面粉、芝麻制成麻叶的油炸食品”(《双凤镇志》),也叫油花。还有一种与油氽麻叶相似的油炸食品,叫油煸鸡。由此可见,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巧果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油炸食品,只要是七夕之夜所用的食品,都称之为巧果。
七夕乞巧活动和吃七巧习俗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中叶。清末《宣统太仓州志》仍有吃巧果、穿线、染指甲等风俗的记载。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习俗慢慢开始消亡。《新塘镇志》记:“乡间晚上吃七巧:薰鱼、油氽麻叶、鲜藕、红菱、花红(小苹果)等。姑娘们为向织女乞求智巧,要在月光下以丝线穿过针孔。此俗在1996年后废除。”七夕的习俗早已不存,但油氽麻叶、油氽兰花豆、油绳、油煸鸡等巧果食品流传了下来,现在民间还有,偶尔还能吃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