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根源
俗话说:“金乡邻、银亲眷”“远水难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左和右睦、乡亲互敬互助是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人际交往中,左邻右舍的存在价值更加不能忽视。在不少情况下,能帮得上忙的不是住在远处的亲人,而是近在咫尺的邻居。对此,我深有体会。
随着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不少人家住进了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也有不少年轻人搬进了城里新买的高层住宅。人们的居住条件毫无疑问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令人惋惜的是,人际关系反而因此疏远了,你看:家家户户都装上了防盗门和防盗窗,新居的私密性和安全度不可否认确实提高了,可大门一关你就和外人“老死不相往来”了;为了不影响楼上楼下邻居的正常生活,平时在家里都不敢随意走动、大声说话、搬动重物……过去,我在农村插队时,听说队里某人开早工回家,因饥肠辘辘进门端起粥碗就喝,待喝完粥才发现走错了人家、端错了粥碗,如今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重演的土壤了。
可谁又能保证永远没有求人解困脱难的时候呢?自从步入高龄,家里大大小小的困难就接踵而至,你看:攀高换个灯泡、换个开关插座等家常活早已力不从心;电脑、手机、电视等出现死机或者突然断网就束手无策;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电忽然漏水或者不制冷,只能干瞪眼;抽水马桶水箱里的水不断漫出,也不知如何应对是好……遇到种种难处,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求助专业维修人员,可这些人员大多不在附近,且业务繁忙,不可能随叫随到,往往在小区门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维修人员总是“急性病遇上慢郎中”姗姗来迟。出现这种情况,既影响了家里的正常生活,也破坏了自己一天的好心情。
庆幸的是,我遇上了一个热心肠的好邻居。我搬进现在居住的小区大约十几年了,和对门人家也做了好多年邻居。我们两家属于一梯两户门对门,两扇门间只隔了一间电梯和楼梯的距离,而两家卧室实际只有一墙之隔,要说仅咫尺之遥一点也不夸张。以前开门时两家人偶尔会同进电梯,大家就互相点个头、相视一笑或者互相问候一下。时间长了,有时开门发现我家门边放着一包新鲜的蚕豆、青菜、萝卜、山芋或者小番瓜等蔬菜瓜果。敲开对门一问方知,是其刚从乡下带回来的既绿色又环保的时鲜土特产。这才得知对门邻居原来在农村还有一处老宅呢!为表达谢意,我家每过一段时间也会买些小礼品回赠。一来二去,我们两家就成了不是亲戚胜似亲戚的好邻居!
有一次,老伴偶然说起家里的洗衣机坏了,开机放水只听见声音响却不见滚筒转动。对门邻居就说,她老公会修。老伴听后大喜过望,让对门邻居的老公下班后过来看一看究竟哪里坏了。邻居师傅检查发现,原来是电动机的传动带断了,他告诉我们:“没事,放心吧,小菜一碟!”随即按照同等型号到网上购买了传动带。待配件送到家,邻居师傅一下班就过来帮忙装好了传动带,洗衣机顿时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后来一打听,自家门外楼梯口的声控灯不亮了、门边墙上的触摸式开关坏了,也都是对门邻居师傅自己掏钱维修重装的。
有了零的突破,从此家里一旦发生了什么故障,我立马就会想到求助对门邻居师傅。邻居师傅也是有求必应,尽量抽空检查、寻找故障原因、帮忙到网上购买相应零件并及时修理。回想起来,这几年家里电灯坏了、水龙头漏水了、电脑或者电视机断网了、新买的天猫精灵需要联网等问题的解决都亏得邻居师傅帮忙。
忽然有一天,对门邻居敲开我家大门告诉我,他家两个相差仅两岁的小孙儿要上学启蒙了,为方便接送,全家要暂时搬到离学校近一点的另一个小区,现在的住所要暂时空置一段时间。临行时特意留下一张便条,让我有需要时按纸条上的电话联系即可,并让我家代为照看一下他家门口。待邻居转身进入电梯后,我低头看着手中的纸条,这才知晓对门邻居男主人的大名叫“狄建平”。邻里相处有了感情,待对门邻居的身影消失在电梯里,心中难免生出一丝惆怅和失落,但低头看见手中的小纸条,心中便又升腾起许多安慰和满足!这张小纸条既是邻里之间互相信任的明证,也是邻里之间情深似金的结晶!
谚语云:“邻居好、赛金宝”“多年邻居变成亲”。这些民间谚语在我们两家人的身上再一次得到验证。确实如此,绿树成荫、花草芳菲的宜居环境再好,也离不开相处和谐、谦恭礼让的乐居氛围烘托!乡邻共处,扶携同行,有难搭把手,有事留个心,这也许就是“乡亲”一词的出典吧?但愿中华几千年睦邻相助的优秀传统代代相传,但愿互帮互助、相敬如宾的街坊邻舍都能成为人见人夸的“金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