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3年07月15日 星期六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古堰画乡

  

  

  

  □朱凤鸣

  

  前段时间,随市作协到浙东南采风,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丽水市莲都区的古堰画乡。

  那天下午,我们乘车来到离丽水市区20公里的古堰画乡。进入景区,一股艺术之风扑面而来,古色古香的民居,挂满彩色灯笼的长廊,红色的小男孩雕塑,让人感到进入了一个艺术世界。村头有一棵千年古樟树,树干要七八个人拉手才能围住,郁郁葱葱的枝叶遮天蔽日,树下有三位画家在写生。转过一个弯往前走,在两棵古樟树下有个凉亭,曰双荫亭,一些游人在亭内的木条长椅上休憩。穿过亭子,往西是一条长街,长街两侧是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店铺,除出售当地特色的工艺品青瓷、草编小包、木头玩具外,还有各种画室、顽石阁等。长街上有一个临溪观雨民宿,进门处放满了各种杯盏、花瓶、青瓷,里间是民宿,后面是碧水悠悠的瓯江。可以想见,在这风景如画的民居住宿,是十分惬意的。街上还有一处制作玻璃工艺品的店铺,摆满了各种精美的动物工艺制品,有雄鹰、玉兔、金猴、奔马等,制作得惟妙惟肖,晶莹剔透。长街西头,有一个“丽水巴比松”画展览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群土生土长的美术工作者活跃于瓯江两岸,以艺术写生寄情于山水之间,后得到省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并以影响世界美术史的“法国巴比松”赞誉赋予美名。几十年过去了,“丽水巴比松”画派始终坚持以自然为师,以时代为方位,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为古堰画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碧波荡漾的瓯江及支流上坐一程游船,来到堰头村。该村因其1500多年历史的古堰——通济堰而得名。村里有十多棵千年古樟,生长在一条小溪旁,其中一棵1500多年的古樟树,下部树干已开裂,有个能容下数人的大树洞,这棵古樟历经多次雷击,枝叶仍然郁郁葱葱,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感叹。在通往通济堰的小道两侧,有多位修堰名人的石雕。詹司马、南司马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在松阴溪与大溪汇合处筑堰坝截水灌溉碧湖平原,世界首创拱坝形式得以建成。王禔,北宋政和初年(公元1111年),任丽水知县的他和县学助教丽水人叶秉心创造了石函引水工程,导引泉坑水入大溪,成功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破解了干渠被山涧来水侵犯而壅塞的难题,沿用至今。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于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任处州知府,重修通济堰,首立堰规二十条,勒石立碑,沿用至今。堰规内容完备、科学,沿用时间之长历史罕见,是世界最早的农田水利法规之一,碑文出自范成大之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来到通济堰,只见在苍翠的群山包围中,一池深绿的湖水中央,月牙形的白色瀑布伴着哗哗的水声奔流而下,一边还有一个漏斗状的分流往下汇合,流向瓯江。这个拱形大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改为石坝,灌溉着碧湖平原万亩良田,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这让我想到,通济堰与数年前参观过的四川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造就了富饶的成都平原。李冰父子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些修建伟大水利工程的功臣,永远值得世人崇敬和纪念。

  这次采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来自大山深处的优质水,被人们保护得那么好。前几年我采访的苏州市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是通过引入长江水,水质达到了III级水标准,可以作为自来水的加工水源,已很不容易。据丽水当地导游介绍,这里的水达到I级水标准,可以直接饮用。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长年喝优质水,真让人羡慕,难怪这里是长寿之乡。我想,这么好的水源确实应当好好保护,也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时事
   第03版:周刊·小记者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弇山园的前世今生
七绝 昙花夜放
游古堰画乡
雾中仙子
双凤羊肉面
一半黄梅杂雨晴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游古堰画乡 2023-07-15 2 2023年07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