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2年03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那安家落户的 岁月里

  

  

  

  1969年,政府动员城里一些生活困难户及社会闲散人员到农村去安家落户。我家被选中了,被安排到陆渡公社洙桥大队杨家生产队。

  1970年春节前一周,生产队派了一条船来接。上午十点多,我们坐船出发,下午三四点,船在生产队仓库场北边的一条河滩上靠了岸。队里不少人来到岸边看热闹,我们全家人在队长的引领下,往生产队为我们准备的“家”走去。仓库场的南面是一块水泥场,水泥场的西边是生产队的饲养场,有两头水牛露天缚在木桩上。而我们的新家就在两头牛南面十多公尺的一块地边。来到“家”门口,只见茅草房又低又小,南北加西面各有一扇窗。门窗以及屋顶上覆盖的茅草也是旧的。房子咋会如此之旧呢?后来才知道,生产队接到通知,要安排我家在新年前到队里落户,也就只有几天的时间,队长和社员们一商量,决定将原来的牛棚改建成安置房。几根石条当支柱,支柱间砌砖,又找了些旧门窗,接着队里的男劳力全上阵,齐心协力,硬是把原来的牛棚顶,平移了十多公尺,华丽转身,成了我家的屋顶。仅三五天时间,就把我家的安置房建好了。开门进去一看,说是两间半,其实就是东西两间。四面青砖砌的墙,没有粉刷,到处漏风,地面虽削平了,但还留有草根,对着门有一副新砌的灶头,门边上还放着一些农具。母亲让队里来帮忙的社员将城里带来的家具勉强安顿在了东房间。另一间,靠西面的窗边放了一张床,我们几个孩子睡。屋子中间有一张简易的桌子和几条长凳,是队里准备的,我们又从队里拿了些柴禾,烧了顿简易的晚饭。在昏暗的油灯下,一家人默默地吃完晚饭,又默默地各自睡了。

  春节过后,母亲就开始参加劳动了。四五十岁的人了,要学干农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队里让她跟一些老年人一起干活。我那时才十五虚岁,下乡后继续上学。但是,我和乡下的孩子一样,下午三点多一放学,就往回赶,一到家,书包一扔就去生产队里挣工分了。我们全家和队里农民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出工挣工分。回家后还不能休息,除留一人在家煮晚饭外,其余人都去自留地里干活。不久后开始学着养起了鸡、鸭,以后又养起了猪,我家像模像样过起了农家生活。我在农村整整待了七年,经受了当地农村所有艰苦劳作的磨炼:罱泥、割麦、插秧苗;挑麦、挑稻,筑海塘。正是这段经历,让我以后能安然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几年后,成年的我也开始和社员们一起战天斗地。最苦最累的当数 “双抢”。每天清晨四点开始上早工,七点左右回家吃早饭,七点半又要到田里。中午吃饭一个小时,十二点半又要出工。傍晚七点左右收工后不到一小时又要开夜工,直到半夜十一二点才结束一天的劳作,每天也就睡三四个小时。白天干着极累的体力活,晚上睡觉时间又少,有时干干活就在稻草堆边上睡着了。但就算是这样,我和队里的一些年轻人,还要偷偷地为队里干好事,趁着月色为队里割稻或插秧。那时候年轻干劲足,能为队里多干点活感到高兴。

  1977年,我离开了农村。1979年全家回到了城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三农报告
   第05版:周刊·金融
   第06版:新闻·时事
   第07版:广告·公益
   第08版:周刊·墨妙亭
分享春天
酒酿饼
在那安家落户的 岁月里
战疫情
带给妈妈的话
随身香
风雨守城人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8在那安家落户的 岁月里 2022-03-25 2 2022年03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