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婷
今年12岁的小汪,从小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小汪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就此离开了家。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小汪自小性格十分内向。即将进入青春期的他,与爷爷奶奶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并逐渐沉迷电视,产生厌学情绪。
网格员和社工经过初步走访、信息采集以及研判,决定对小汪开展个案服务,由青少年专业社工介入,矫正其不良行为,帮助他扣好“人生的纽扣”。通过一段时间的介入,小汪在学习、生活中都有了一定改变,变得更加自信,还结识了一群健康积极的同龄伙伴。小汪的转变,是我市创新开展青少年个案网格化联动处置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市委政法委认真组织实施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程,有效借助“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开展青少年个案网格化联动处置,大力推进青少年维权项目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体系。
网格化构建青少年关爱模式。以全市504个联动网格为基础,打通团市委、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涉及青少年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全市重点青少年数据实时入库,建立青少年“立体关护”服务体系“一张网”。依托市联动中心指挥平台,创新开发重点青少年网格走访、智能预警、个案服务、联动介入、监督反馈五个模块。对进入“一张网”的五类重点青少年和困境青少年,建立“一人一档”,按照村(社区)团干部两月一次、网格员每月一次开展常态化全覆盖网格走访。在网格巡查清单中设置预警标准,系统根据走访填报信息进行智能分析、智能预警,联动开展问题分析、需求评估、心理疏导、矫正关爱、资源链接等个案服务,实现问题上报、协同处置、结案监督全流程线上闭环。去年以来,常态化走访重点青少年对象148人,处理预警6起。
项目化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市委政法委将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纳入社会治理现代化“八心工程40+项目”。持续开展“六有六无”平安村(社区)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平安家庭”创建,健全完善婚姻家庭纠纷调处机制、反家庭暴力社区联动机制、家事纠纷调查协作机制、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积极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大力推进“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青少年提供7个方面31项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去年共受理审批未成年人法律援助86件。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开展“法为成长护航”系列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健全完善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司法保护机制,“彩虹桥工作室”以“一站式取证、一体化保护”为导向,集办案取证、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司法救助、犯罪预防为一体,重点加强对性侵案件未成年被害人的综合保护。联合市卫健委依托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搭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六进”活动,及时疏导青少年的成长烦恼。
多元化开展青少年帮扶救助。搭建部门参与协同共治平台,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介入处置的问题,市联动指挥中心派单至各相关部门,由主责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协同处置,有效链接“团干部+五老关爱团成员+青年志愿者+青少年社工+社区民警+综治网格员+少先队辅导员”的“七帮一”队伍资源,常态化开展青少年思想引领、法治教育、困难救助、矫正教育等多元化服务。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积极构建“政法+学校+家长+社会”护校体系,打好护校安园合成战。针对不同对象提供定制服务,联动属地团组织、民政、公安、检察等多方力量,实现个案跟踪管理,定制法治自护、心理呵护、关爱帮扶和正面成长项目。比如,针对有不良与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常态化开展“青柠檬”青少年教育、“检爱护航”检察院驻院社工服务;针对闲散青少年开展“青春作伴”驻校社工服务;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与困境青少年开展“青春护航”青少年个案服务等,分层分类实现重点青少年精准帮扶救助。
下一步,市委政法委将持续完善青少年“立体关护”服务体系,着力推动网格化、信息化、阵地化、项目化建设,不断提高青少年“法治保护”“心理呵护”“安全自护”“关爱守护”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