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06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恒的初心

  

  

  □陆耀明

  

  读小学时我学过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故事讲的是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江西瑞金的叶坪迁到了沙洲坝。同年9月的一天,毛主席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塘水往家走,就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乡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当毛主席了解到沙洲坝非常缺水,老乡挑一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时,他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并和大家一起勘察水源确定了井位。在挖井的日子里,毛主席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水井挖成后,沙洲坝村的老乡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1950年,沙洲坝人民对这口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取名为“红井”。

  1991年秋,我在瑞金工作和生活过一段时间。到瑞金不久,我就想去看看课文里描写的“红井”,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去的那天上午,天气晴朗,秋阳高照,远山青黛,近水潺潺。在当地同事的陪同下,吉普车向着沙洲坝一路前行,路两边收割的稻子铺满田野,空气中透着稻草所特有的清香。我边行边想,红井还会是当年的模样吗?行至沙洲坝我们下车,走向村边的红井。

  红井的井口直径有一米多,水泥粉刷的井垣高40多厘米,用青砖砌就的柱子和木栅栏围起了一个50~60平方米的多边形井台,镌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就立在井垣和木栅之间。见到心仪的红井,我手抚井垣,一边细看一汪清澈的井水,一边遥想着毛主席当年挽着衣袖、卷着裤腿,带领大家开挖水井时的模样……

  红井开挖的时候,正是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之时,中央苏区面临着50万敌军压境的严峻形势。时任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还在千方百计地解决当地群众的吃水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个人情怀和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前段时间读完了同学推荐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作家王树增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带着我们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全景式地还原了长征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感人小事。随着阅读的深入,有个问题渐渐涌上了我的心头:长征时,无论从兵力对比、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方面,红军都是处于绝对劣势的一方,但历尽艰险的红军不仅没有被剿灭,相反还取得了长征的最后胜利。掩卷而思,胜利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共产党人没有私心,一切为了劳苦大众的利益!有了这一条,红军就有了拖不烂、打不垮的政治基础,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军民关系,就有了共产党员和各级红军干部冲锋在前的英勇壮举!

  红井和长征的故事,只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的一个缩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我党、我军的宗旨,这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在我党即将开启新的百年奋斗征程之际,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段论述饱含着厚重的历史感、鲜活的时代感和庄严的使命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三农报告
   第05版:周刊·书香
   第06版:专刊·救助
   第07版:新闻·时事
   第08版:周刊·墨妙亭
怀念父亲
公益净山行
劈波斩浪
颂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桑葚珠满苞
永恒的初心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8永恒的初心 2021-06-18 2 2021年06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