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祖荫
漫步于岁月的长河,我总在寻寻觅觅,寻觅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过往,哪怕只是残垣断壁的城墙遗址……
娄东城墙今安在?
与大多数江南古城一样,太仓历史上也有城墙,而且规模不小。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本地人,或许对太仓古城墙多少有点印象,有的还在城墙上嬉闹过呢。星移斗转,古城墙荡然无存。这两年,欣闻太仓南园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在南园南侧西入口原城墙遗址上修复了一小段,并以铭文昭示。这段迷你型的城墙遗址,也许能弥补老太仓人的些许遗憾。
农历夏至前日,我走进南园探幽寻秘。南园为明代首辅王锡爵赏梅种菊处,占地约60亩。园内草木葱茏,红花绿叶,泉石清流,波光潋滟,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游客三五成群,休闲散步或拍照留影,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
夏日的南园,荷叶田田,荷花绽放。那天邂逅南园掌门李主任,提起南园城墙遗址,为我讲述试验性修复的初衷。“作为一项承载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工程,我们只是落了个笔,开了个篇。”李主任谦逊地说。
尔后,在他引领下,沿着南园西侧蜿蜒路径,越长廊,过假山,落脚于修竹茂密的南园西南山体角落边,穿过一道门洞,顿觉山林外的世界豁然开朗,修葺一新的城墙映入眼帘。城墙倚靠小土坡而建,环顾四周,城墙很短,也不高,体量很小,只能算是尝试性的局部修复。
这里是古城墙南门遗址,如今成了南园城市山林的一部分。城墙遗址前摆放的一排盆景,枝繁叶茂,幽香四溢,为古城墙增添了盎然生机。李主任告诉我,为了修复这段城墙遗址,他们请来了苏州古建园林专家,查阅历史档案,挖掘尘封往事,商讨如何将城墙与园林有机融合。当然,这只是城墙修复起始,后续也许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最南端的南园土坡,古城墙遗址,上世纪一度为部队与民兵的打靶场。后因地制宜植树造林,破茧蝶变为南园山林。这里是南园土坡的最高点,也许是太仓城市的海拔最高点。
在古代,城墙是城市的坚固屏障。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记载:“州城旧设木栅,元至正十七年(1357)张士诚据苏州,遣将高智广移常熟支塘城改筑。”当时,城墙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海寇侵犯。“春城连海亘虹霓,雉堞桓桓补甑泥。总谓军储仰吴下,只怜边衅起淮西。千旗影逐流云动,万杵声高落日低。安得韩彭为上将,载光大业抚黔黎。”这是当时寓居太仓的崇明人秦约目睹太仓营建城池的壮观场景,留下的《修城口号》诗句。
坐落于山林上的香涛阁是一幢两层楼亭式建筑,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登高远眺,南园景色一览无余。香涛阁位于古城墙遗址土坡上,依稀可见太仓高新区,乃至崛起的娄江新城。忽然想起,这里位于太仓州治城南,太仓老南门。城墙之过往,城市之变迁,前世今生,历历在目。
从土石堆砌起简陋的防护墙,到高大雄伟、固若金汤的城墙,它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城市的边界标识,构筑起属于人类的安全与秩序。风雨洗礼,时代更迭,消失的远不止是城墙,也带走了无数的岁月故事与记忆,如今只在史书的字里行间,还能寻觅它们昔日的辉煌。
北宋时,太仓城日渐繁华,但规模不大。东起飞云桥,西至西城桥,南起旱泾桥,北至木行桥,当时设木栅栏围挡,还没有城墙。元代张士诚据吴为王,开河筑城,太仓终于有了砖砌的城墙。据太仓地方志记载,城墙全长14里余,城墙外是护城河,城池周15里余。城墙墙体为砖砌,有陆城门7座,水城门3座。太仓城门起初比较简陋,几经修葺,初具规模。
太仓老城周围曾经有护城河环绕,东城河、西城河和北城河依然汩汩流淌,老城的范围大致在护城河以内,东西南北各长2公里,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太仓城与苏州相仿,也是“水路相邻、河街并行、前街后河”的街坊格局。致河塘穿城而过,由西门到东门长达5里的弹石路,俗称“大街”,为太仓主街道。街道对面称上岸,南侧临河一边为下岸,两岸商贾云集,充满烟火气。南北分别有武陵街、南门街和北门街(北壕弄)贯通。太仓的城门旧址虽不复存在,但位置可觅,如东门在今东门街千禧苑附近,西门在新华路水关桥一带,北门在小北门街附近等等。老城墙大致走向与护城河相当,以土石泥墩为主,有些地段高高低低,断断续续,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墙依稀还在,可绕城一圈,后终于倒塌乃至消失。
太仓城墙城门虽已消失,可人们尚存片段印记,还留存于如今的地名信息中。如东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小北门街、水关园……
此时此刻,我静静地伫立在城墙遗址铭牌前,努力寻找城墙的痕迹,哪怕是残留的砖石或隐约的地基,尽情地想象它曾经的模样,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心中充满期待。期待有一天,娄东那道城垣将以一种怎样的方式重生?
城墙,历史的无声诉说者。它曾是一座城的脊梁,是抵御外敌的一道坚固屏障,守护一方安宁的忠诚卫士,无论消失与否,都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成为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