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要闻·综合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有所为 声传温情
八旬老人坚持读报十余年

  □本报记者  高焕涛

  在城厢镇桃园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时常会响起一阵读报声。81岁的杨萼梅手持《太仓日报》,将城市发展的新气象、邻里间的暖心故事娓娓道来。这一幅“银发相伴共读报”的温馨画面,已在这座江南小城持续了十余年。

  20世纪60年代高中毕业、1994年退休的杨萼梅曾是老年社团的“活跃分子”。2008年,她在参与公益活动时发现,许多福利院老人因视力衰退、文化水平有限等原因,难以独自阅读报纸。“报纸里藏着太仓的脉搏,得让老伙伴们听见!”于是,她主动请缨,成为城厢镇、娄东街道两家福利院的“义务读报员”。

  十余年间,无论寒暑,她每月4次辗转于两家福利院,每次读报两小时。城厢镇福利院搬迁后,她便为桃园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老人朗读报纸。

  为了让读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杨萼梅摸索出一套独特方法:每次读报前,她会花两小时精读报纸,用笔圈划重点,将政策解读转化为口语,把新闻事件编成故事。“讲太仓新建的高铁站,我就告诉大家去哪里可以从太仓坐高铁直达;介绍养老政策,我就与大家一起算一笔实惠账。”她尤其关注民生新闻和老年生活专栏,“要让大伙儿感觉变化就在身边,增加幸福感。”

  除了传递信息,她还化身“健康辅导员”,带领老人做手指操、拉家常。桃园社区90岁的郑如娣感慨:“杨老师读报像聊天,听完心里亮堂堂!”89岁的杜慧林则笑称:“咱们虽不经常出门,可太仓的大事小事,没一件落下。”

  杨萼梅的坚持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她所在的城厢镇弇山社区连续十余年为她订阅《太仓日报》。这份“定制资源”让她倍感温暖:“报纸是桥梁,一边连着城市发展,一边连着老人的心。只要大家还愿意听,我的身体还能坚持,我就会继续读下去。”

  在信息飞速更迭的时代,杨萼梅以最质朴的方式,为银发群体筑起一座“精神家园”。这份坚持,不仅是对“老有所为”的生动诠释,更让“老有所乐”有了温度与回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周刊·金融
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
太仓好房“组团”进沪推介
助力AI赋能产业升级
“520”婚姻登记火热
夜查培训双管齐下
老有所为 声传温情
老人执著“高收益回报”,银行三次劝阻别被骗
关于2025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期间 在考点使用屏蔽仪的公告
欢迎刊登 分类广告
公安行政处罚告知书
公安行政处罚告知书
公安行政处罚告知书
公安行政处罚告知书
太仓日报要闻·综合02老有所为 声传温情 2025-05-21 2 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