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韩学芹
港产城融合发展,即通过港口、产业和城市之间的有机互动与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太仓作为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地区的关键节点,港产城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整合港口资源、产业要素与城市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加速实施“一号工程”,沿着“前港-中区-后城”发展布局,全方位一体化运作,探寻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成为挖掘太仓港发展潜力、打造现代化港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关键所在。
一、构建一体化政策体系,强化融合发展保障
“十四五”期间,太仓港的发展得到了多项战略政策支持,促进港口基础设施完善和航线布局优化,吸引大量企业落户港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但在高质量发展“长远规划”和“一体化推进”上需要再发力。一是要制定系统且连贯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政策。研究出台《太仓港产城融合发展2025~2035发展规划》,将太仓港产城融合发展纳入“十五五”规划及相关上位规划和政策文件。系统推进,一体化设计支持政策,涵盖产业扶持、土地规划、人才吸引等多方面。比如,在产业扶持上,对入驻临港产业园区的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三年减半征收;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与项目建设。土地规划方面,为重大产业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预留充足土地指标,优化土地审批流程。人才吸引政策上,探索更加灵活的户籍政策和人才奖励机制,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汇聚太仓港。二是建立高层级议事协调机制,由国家相关部委、江苏省政府以及苏州市政府等共同参与,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太仓港产城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规划指导,对太仓港的产业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港口发展规划进行一体化统筹,确保各规划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推进产业深度协同,夯实融合发展根基
太仓港沿着“前港-中区-后城”发展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依托,高端装备制造崛起,现代物贸产业集聚,港产紧密协同的产业体系。面临当前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临港产业在创新能力、产业附加值和产业链完整性上需要再发力。临港产业要围绕太仓产业发展体系和港口企业码头布局,持续加强临港高端制造业和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鼓励跨产业协同,开展供应链协作,构建区域内产业循环。引导现代物贸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产业提供高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根据产业需求定制物流方案,降低物流成本;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赋能,利用工业游项目,将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旅游资源,提升产业知名度与文化附加值。在培育新兴产业上持续发力,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产业孵化基地,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港产城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三、深化开放合作与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活力
要通过多维度深化开放合作与创新,全力推动太仓港相关区域纳入江苏自贸区,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及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经验,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要与新加坡港、鹿特丹港等国际知名港口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航线共享、技术交流等合作项目。要建立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定期举办产业对接会,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加强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等方面的协作。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对研发费用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额外税收抵扣,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装卸、交通、能源、环保等数据,推动港口智能化升级、智慧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为港产城融合发展开拓新空间,增添新活力。
太仓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构建全方位一体化政策体系、推进产业深度协同以及深化开放合作与创新这三条关键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太仓港产城融合的质量和水平,打造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