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张杨
太仓以“太仓速度”重构发展逻辑,依托“沿江临沪近海”的区位优势,以港口为战略高地,以开放为发展引擎,从“江海门户”到“枢纽新城”,将战略叠加的“可能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娄东大地处处涌动着开放活力,走出了一条“港产城融合、内外联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之路。在现代化新征程上,通过做强港口枢纽、推动产业跃迁和优化城市功能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符合国家对江苏、苏州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寄予厚望,也是新时代太仓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以港为媒,做强港口枢纽,打造开放型经济核心引擎
太仓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成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江苏汽车出口第一大港。针对区域港口竞争加剧、集疏运“最后一公里”瓶颈和智慧化水平存在差距等问题,建议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深化区域协同,打造国际物流集散地。强化太仓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分工协作,发挥太仓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沪太同港”效应,共建江海联运核心港区。通过联合开发航线、共享腹地资源,形成“干线大中转+支线小中转”网络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提升枢纽能级。重点推进“公铁水”联运枢纽建设,加快疏港铁路、内河航道等基础设施升级,强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港口及内陆无水港的联动。同时,优化海铁联运布局,拓展中欧班列覆盖范围,打造“中欧班列+海铁联运+高铁快运”立体化物流网络。三是建设智慧绿色港口,激活创新动能。加快5G无人集卡、智能闸口等技术应用,实现全港区岸电全覆盖,建设“零碳码头”项目。
二、以产为基,推动产业跃迁,构建新质生产力集群
太仓依托港口枢纽优势与开放创新生态,正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太仓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均突破千亿,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产业加速崛起,形成“临港先进制造+科创策源驱动”的双轮发展格局。针对当前面临的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产业链协同效率偏低和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问题挑战,建议构建现代产业集群:一要在临港传统产业转型方面,推动化工园区向“高端润滑油+化工新材料”升级,建设“无废园区”。二要在新兴产业突破方面,生物医药领域深化“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太仓”模式,建设张江-太仓协同创新走廊;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商业航天零部件制造,打造卫星数据应用中心。三要在创新生态培育方面,增设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构建“德企研发中心+本土配套企业”创新联合体。
三、以城为本,优化城市功能,建设国际化现代港城
作为长江经济带唯一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 于一身的县级市,太仓正以港城融合为路径,以“前港-中区-后城”功能布局为牵引,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速从“临港工业重镇”向“国际化现代港城”转型。针对国际化配套不足、文化辨识度不高和职住不平衡等问题,建议优化城市发展:一是完善国际化配套服务。加快国际学校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新建成港区医院基础上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以外籍海员为代表的外籍人士等在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的便利性。深入打造“类海外”生活环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外资企业入驻。二是强化文化赋能开放。深入挖掘“江海交汇门户”“郑和下西洋始发港”“江南水乡原真风貌”等资源,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江南丝竹、娄东画派等传统文化资源“出海”,提升城市国际辨识度,增强文化“软实力”。三是推进港城功能融合。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港口社区”,完善交通、商业、生态等配套功能,推动职住平衡优化。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