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底龙宫何处寻

  □陆钟其

  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影片持续引发热议。影片中出现的海底龙宫究竟在何处,成为悬疑之一,让大家颇费猜详。

  有人翻开古书,在唐末五代人杜光庭写的《录异记》中找到说法:“海龙王宅,在苏州东,入海五六日程。”于是网上立即出现“苏州龙”的拥趸。但疑问随之产生:苏州东入海还要五六日,那里还是苏州地界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苏州东五六天路程大约正好到现太仓浏河(刘家港)入海处。清王祖畲主撰的《太仓州志》载:“太仓东际大海,自城东五十里刘家港……百余里至崇明县……”而太仓古代基本属苏州府。当然,更确切地说,《哪吒2》中的“苏州龙”是妥妥的“太仓龙”。

  那么,千年前的人们为什么会认为龙宫在苏州东面的大海中呢?《录异记》中说是因为海域有“异象”:小岛之前,阔百余里,四面海水牯浊。此水清无风而浪高数丈,舟船不敢辄近。每大潮水,漫没其上,不见此浪,船则得过。夜中远望,见此水上红光如日,方百余里,上与天连。船人相传,龙王宫在其下矣。但这说法明显不靠谱:波涛汹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龙所为;水上有红光也可能是折射或反射的缘故。故有人吐槽:简直是船人胡扯。

  有人另抛猛料。清代进士董含在他的《三冈识略》一书中,记载了清康熙五年(1666)在海面上发生的“异象”:“康熙五年八月十四日,大风拔木。宝山居人见海中一蚌,大二丈许,中衔一珠,如小儿拳,时时吐弄,白光亘天。俄有五龙盘旋其上,风雨晦黑。一白龙奋爪攫珠,为蚌所啮,良久,力争得脱,沉入海底,若负重伤者。余四龙各散去,天气顿霁。蚌浮海面,竟夕不没,珠光照耀如雪。”这是在董含成为进士后五年发生的事,当时他41岁,身居华亭,离宝山咫尺之遥,所以称这个奇观发生在宝山海面。但浏河自古就与崇明岛隔海相望。而且古代崇明岛和宝山均属江苏版图,并先后隶属太仓州。因此上述记载所说的海域其实在浏河与宝山之间,所以应该也有不少太仓,特别是浏河的居民看到此奇观。

  清王祖畲主撰的《太仓州志》中也记载有“异象”:“顺治五年十一月二日海中龙见无雨,西北起黑云一片,龙二十有七附而行至东南乃灭。”“康熙二年八月四日天晴无云,黄龙见东南。”从方位“东南”推算,应是浏河上空。

  然而,海域上空出现龙,还有龙负伤沉入海底的料固然很猛,但安知海底就是龙宫?

  马上有人用民间传说接茬。说《太仓县志·附录》中有《石大郎误入水晶宫》的传说:给浏河地主家放牛的石大郎,遭诬陷,被地主赶出门。偶遇一头双目发亮的犀牛在走动,大郎想捉住它,就追了上去。犀牛下滩入水,他也尾随而下,不想误入了水晶宫。龙王见到大郎后,认为有缘才相会,于是不仅不怪罪,还赐大郎一颗“分水珠”。水晶宫是龙宫的俗称,此故事不仅说龙宫就在浏河海域之下,还间接道出了龙宫的宝藏之丰。

  此外,在太仓弇山园内至今仍有通龙宫的景点:一口井,井盖有4个井眼,又称“四眼井”。其久旱不涸,相传下有暗河,过海泉桥(即清河桥也称税务桥,现为药厂桥)后通海直达龙宫,故名通海泉。这与《西游记》第三回中说孙悟空从花果山铁板桥头,“使一个闭水法,捻着诀,扑的钻入波中,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在《哪吒2》中编剧没有采用老套路。哪吒是脚踏风火轮,手握乾坤圈去东海龙宫的。‌影片中,只见哪吒跃入海中,瞬间化作一道金光,直逼东海龙宫‌。

  到这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有人继续砸硬核实证——龙王行宫遗址。据《浏河镇志》载:“北宋时,建龙王行宫于娄江北岸、澛漕口东半里河湾内。宫内建筑有前殿和后殿,供奉东海龙王。是本帮商贾、船主祭祀之所,香火久盛不衰,该地遂称龙王湾。元明时,龙王行宫与天妃行宫是刘家港街市两座最负盛名的庙宇,香客云集。明末清初,兵祸连绵,龙王庙衰败,庙宇坍废。康熙初年,移址于浏河镇西(新闸桥北堍)重建龙王庙,后因年久失修又废。乾隆十九年(1754)太仓知州宋楚望关怀浏河濒海乡民,拓浏河筑海塘,并筹银于镇西龙王庙旧址重建庙宇,改称海神庙。额定祭银编制,州主春祭,县主秋祭,平均支取。额定庙宇田产为四十亩五分八厘。咸丰十一年(1861)海神庙毁于战乱。同治三年(1864)再建。光绪年间又显衰败。民国四年(1915)移址重建庙宇于镇东龙王湾原址,复称龙王庙,香火再盛。”

  那么,为什么在镇上建龙王行宫呢?这是靠海吃海人们的实际需要:一是希望龙王在大家出海经商或捕捞时不要兴风作浪,保人、船平安。除在船上祈求外,出海前的膜拜和祷告就在行宫进行。二是该海域下的老龙王在龙宫呆腻了,出来活动时,附近居民希望龙王上岸时不要横冲直撞,祸害生灵,就在行宫歇息玩乐,自有好吃好喝招待。

  至此,海底龙宫也就妥妥地在浏河海域下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现代研究认为,缺乏科学常识的古人看到的“龙”,其实是呈棒槌状的云朵,我国远古时代称为“神木”“神剑”“仙人棒”等,后来随着龙崇拜的产生,就统称为“龙”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区镇新闻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隔窗听风雨
海底龙宫何处寻
松花糕
春语
桃花摇曳
又是一年清明时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海底龙宫何处寻 2025-04-11 2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