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
空中飘起了连绵的细雨,和风温馨,勾起我往日的情思。当年我还在沙溪古镇保护和利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请观赏原生态建筑大观园》,介绍了沙溪老街建筑的一些特色,但是没有展开描述这些建筑中的细部构件,留下了一些遗憾。自那以后,一直想说说沙溪古镇建筑特别是古旧建筑中的一些构件,比如吊脚楼、双层屋檐、天井、门闼、塞板、墙钉、风火墙、斗拱挑梁等,因为其中有许多东西与外地的不一样,很有地方特色,然而这是一件面广量大的工作,短期内无法完成。后来,我因退休后工作有所变动,不再以古镇为主务,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单个构件入手,想到哪里写哪里,不再苛求全面完整。
我生在沙溪,长在沙溪,工作在沙溪,成家立业也在沙溪,可以说,我的大半辈子都交付给了沙溪,对于沙溪老街的状貌已经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了。忽然有一日,坐在老街上一家茶室的长窗内,听着窗外风雨轻轻敲打着窗上的玻璃,仿佛在弹奏一首轻松舒缓的小夜曲。我闭上眼睛,沉醉在这曼妙无比的音乐中。茶室本是一座古宅,我的座位正对着一排古色古香的长窗,睁开眼,透过长窗的玻璃可以看到如丝如珠的雨水从屋檐上落下。雨水在玻璃上流成了小溪,淅淅沥沥、滴滴答答的声音幻化成了委婉的叙述,仿佛在向我讲述着长窗的故事。
如今,长窗在城市民居中十分罕见,几乎成了文物,但是在沙溪老街上并不鲜见,漫步街头,随处可遇。
什么是长窗?简而言之,就是指长度较长的窗。它们一般与屋檐齐平,底部直至门槛,虽不顶天,却能立地,故当地人习惯称其为“落地长窗”。它既可以当门,又可以当窗,一式两用,闭合则为窗,开启则为门。一般作为厅堂(如中市街朱衣元家、黄润家等)和廊檐(如范济时家沿街二楼、原元昌和绸缎商沿街二楼檐廊内)或厅室(如我家原来住的地方,现在已毁)的分隔。正厅的落地长窗一般设八扇,也有六扇、四扇的。要是一排三开间的,有中间为八扇,两旁分别为六扇的。无论长窗有多少扇,平时只开中间两扇(有时为了通风例外),仅为家人进出所用。遇到婚丧或其他大事,可以将长窗卸下来,使门厅内外成为一体,方便办事。
落地长窗的规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宽度在50厘米左右,但是在具体制作上各呈其彩,让人眼花缭乱。长窗的上部为隔板,考究的人家会在上面雕刻吉祥图案,中间为镂空的隔心板,下部为封闭的裙板。隔心都为透明花格,这其中花样繁多,有书条、回文、六角、海棠、万字、冰裂纹,各各不同。裙板上一般也雕刻花卉、人物、戏文等图案,如朱衣元家中的长窗裙板上雕刻的是一只只不同的香炉和文字,西市街原曹家祠堂的四扇长窗上,雕刻了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四匹马等图案,十分美观,经常有游客闻讯踏访。有的长窗还会在隔心处雕刻一些小事物,如吴晓邦故居大厅的长窗上,便饰以蝙蝠,无非是图个吉祥:蝙蝠蝙蝠,遍地是福。
长窗一边安装木摇梗,上下均有楹子,以便开关和拆卸。中间装铜拉手,简单的是一个铜圆圈,也有制成空心葫芦形状,或者树叶形状等,以便推拉。
由于落地长窗中部采用透空花格,为了遮风挡雨,防止蚊蝇侵扰,在明末清初,当时玻璃还没有应用到窗户的装饰上,一般人家便采用泡过桐油的牛皮纸或白色棉筋纸贴封在花格上。但是这又有缺陷,一方面牢固程度不够,容易损坏,另一方面采光不够好。因此,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就用磨薄的蠡壳代替窗纸。蠡壳亦称瓦壳窗,正式名称应该叫明瓦,它的特点是能够很好地过滤掉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室内的家具在阳光照射下不会褪色和损伤。蠡片的缺点是靠手工磨制而成,工艺繁琐,价格不便宜,所以当年只有殷实的家庭才有条件安装。清代中叶后出现了玻璃,透明度更高,且有彩色玻璃,美观漂亮,蠡壳窗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蠡壳窗已经基本见不到了,甚至成了古玩爱好者的心仪之物。
今天,走在沙溪老街上,抬头可见沿街廊檐下的落地长窗,如果能走到民宅深处,你会发现,那些落地长窗是古建筑这首长曲中的一个个音符,它仿佛是你心灵深处的知音,可以弹奏出一个个宛如天籁的声响,让你游览古镇时陶醉于历史的长廊之中。
隔窗听风雨,尤其是在长窗内听着风声雨声,实在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