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
每到清明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荣儿馍,刺蓟面与青团”这三味风格迥异的美食,就随着味蕾储藏的记忆“联袂”而来,像在舌尖奏响了三种不同的曲调,袅袅音符里,一幕幕往昔过清明的场景缓缓浮现于眼前……
时光的那头,母亲总像雕琢工艺品般,十八般工具全使上,把一个个面团揉搓扭捏,在滴溜溜圆的白馒头里裹上鸡蛋,馍顶盘一条小蛇。我询问缘由,母亲便把从祖辈那里听来的“介子推割肉啖君,晋文公纵火逼山”的寒食节典故说与我听。真是“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相传介子推被烧死的那棵柳树上还盘着一条蛇。家乡人将极具灵性的蛇称为“小龙”,方言将龙读做rong(荣),所以清明祭祖必蒸的上坟馍,便叫荣儿馍。而位居笼屉当中的大馍,则叫“老窝”,母亲会精心用黑、白两色面,做一个撒入椒叶葱盐的油芯包裹其中,给馍上盘一条大蛇,四周小蛇缠绕,再嵌几粒红枣。儿时听四爷爷说,上坟供大馍,是希望祖先护佑后代兴旺顺遂,儿孙满堂。
当年与我们同住一个家属院的郝姨是陕西东府一带人,每到清明,郝姨就邀母亲一起挎篮执铲,去厂外田畈塄坎,采摘鲜嫩的刺蓟尖。淘洗干净焯水煮烂,与面粉揉在一起,那醒好的面团光滑碧绿,望之秀色可人。用擀面杖三抻四推,就擀成了一块薄如锦缎的绿面片。郝姨最擅长刀剺面,“呲溜”一刀刀剺下去,撩起抖擞,宛若“万条垂下绿丝绦”。下到锅里,绿丝翻滚,盛盘凉拌,绿莹莹清新养眼。挑箸翻搅间,麦香挟着野蔬香,入口劲道滑溜,极为鲜美。郝姨说这是她家乡清明祭祖必做的面,上坟路上,乡邻们肩扛铁锨,拿着白酒、黄表纸,将刺蓟面摆放于方盘中,用红绸布包裹着系好拎起,那份肃穆庄严满含对祖宗的敬畏之情。
二十多年前从家乡西北来到太仓,方知这里清明所食是盈亮如玉的青团。每年清明,邻居阿青都会送我几枚她亲手制作的青团,她这手艺传承于她的巧厨娘姆妈。有次特邀我当场“观摩”:只见她将艾草嫩叶洗净焯水,其制作过程正如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说:“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那雪白的糯米粉与绿菜汁的完美融合,让我倏然间想起作家刘学刚的一番描述:“那可是白面书生遇见青衣女子,洁净晴朗。”阿青将蒸好的团子摆放于白骨瓷盘中,美如珠宝,泛着光泽。夹起一枚草莓味的轻咬一口,米香草香挟着果香,甜而不腻、韧绵糯滑。
清明正是一年中惠风和畅,草木与庄稼蓬勃生长之时。生命无根不旺,每到清明祭祖踏青之时,用最富生命之色的“青”,加上从古至今遗留的风俗,于是,这清明美食便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每一味祭祀食物里,都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纽带,让我们与先祖的血脉紧密相连,也让一种庄严神圣的仪式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