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明
那天早上买了一根油条一个大饼,看见附近有卖豆腐花的流动车摊,我就走过去买了一杯。卖豆腐花的人,将盛在保温桶里的豆腐花一勺一勺地舀进杯中,加些调味品。那豆腐花色泽白亮,吸一口,甘甜细滑,唇齿留香,有岁月绵长的幸福滋味。
豆腐花亦名豆腐脑、豆花、水豆腐等,是传统小吃。豆腐花是豆浆点了盐卤后凝固成的白色物体,是豆浆过渡到豆腐的半成品,营养丰富。当然,豆腐花和豆腐的制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含水量不同,口感是豆腐花嫩,豆腐老。
记得小时候,我们生产队有个豆腐作坊,每天都要制作豆制品。我看见师傅把豆子洗净,浸泡适当时间,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生豆浆倒入特制的纱布袋将豆浆滤出,倒入锅内煮沸,再点卤。豆浆点卤后就变成了豆腐花。师傅再把豆腐花舀到一个垫有纱布的长方形木框内,几个木框叠在一起,用一根杠杆压紧,豆腐花慢慢滤去水变成豆腐;将长方形木框去掉,豆腐再压紧榨干些水,就成了豆腐干。
那时候吃豆腐花不像今天那么讲究,只加一点酱油、葱花、香油,原汁原味。记忆中小时候吃豆腐花的次数屈指可数,却在儿时的味蕾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美味清香的豆腐花顽固地埋藏在舌尖上、心幽处、脑海里。
到外地旅游,吃过不同风味的豆腐花。豆腐花虽然名称各异,主料都是一样的,只是外形和配料上有所不同。北京人吃豆腐脑只吃咸的,浇的不是酱油、醋,更不撒香菜、虾皮、榨菜,而是用特制的卤。吃豆腐脑,品的就是醇厚的卤香。天津的虾籽豆腐脑,用虾籽、蟹肉等制卤,浇在豆腐脑上,酌加卤虾油、芝麻酱、辣椒油、蒜汁等调料,风味独特。湖北豆腐脑传统吃法是加馓子、芝麻、葱花、胡椒粉和炸酥的黄豆,吃起来咸中微辣。四川的豆腐花也叫豆花。一盆煮沸的豆浆端上餐桌,厨师点上盐卤,豆浆瞬间凝固成丝丝缕缕的雪白菊花,如云似絮,娇嫩如花。盛上一小碗,点上红油、麻油、蒜泥、青椒粒、香葱末,丰饶的香辣包裹着嫩嫩的豆花,吸上一口,美不可言。
现在宾馆的自助早餐一般都有豆腐花,大同小异,没有特色。餐台上瓶瓶罐罐中分别装着酱油、醋、香油、辣油、榨菜粒、紫菜丝、虾米、香菜末、香葱末等。客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在豆腐花里加入不同的调料。难挡诱惑的我,每每遇上都会舀上一碗,细细品尝,但无论怎么咀嚼,都吃不出孩童时那种纯正的味道。
春日里来到古镇游玩。漫步老街上,方糕、定胜糕、米花糖、酒酿饼、草头饼、青团、小馄饨、汤圆等各式各样的小吃令人眼花缭乱。瞟见一家点心店内售卖豆腐花,我便迫不及待地要了一份。加上自己喜爱的调料,用小勺轻轻一拌,豆腐花在褐色的酱油、翠绿的香菜末、淡红的虾米、墨绿的紫菜、浅黄的榨菜粒的映衬下,鲜香诱人。用调匙轻轻舀起,入口爽滑鲜嫩,一点一点地啜、一点一点地抿、一点一点地咽,豆香自口齿之间荡漾开去,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