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吴健雄与作家姚罗洪的故事
~~~
~~~
~~~
~~~
~~~
~~~
返回太仓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箬叶青青裹真情

  □董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祈福辟邪、欢庆娱乐的民俗大节。而普通民众不在乎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只晓得一年一度过端午是传统,有包粽子的传统食俗。犹如清明吃青团,立夏吃蚕豆,夏至吃粥等等。

  如今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连过节也不守俗规。这不,距端午节还有半个多月,市面上的点心摊已是粽香阵阵,超市内五彩缤纷的粽子礼盒蜂拥出现……不由勾起了人们包粽子的欲望。

  就连我的“病秧子”老伴亦被这股潮流裹挟,立马上超市采购糯米,去中心菜场选购芦箬。

  我婉言劝说:离端午节还有二十多天,现在就包粽子未免太早了。老实说,咱老两口胃口本来就差,吃不了几个,今年就别包了,到时去街上买几个尝个鲜就算过节。再说,你身体不好,不要因小失大,累垮身体,吃苦的是你啊!  

  她说:买还不如自己选材,自己动手制作,这样味道正宗,吃了放心……便依旧我行我素,在家忙着准备锅碗瓢盆。拗不过她的我只能选择顺从和配合。

  年过七十的我,少说也已过了几十个端午节,记忆里的端午节,满是包粽子的情景和味蕾与糯香碰撞的美好。

  芦箬叶再厚也裹不住对亲人的思念,五彩绳再长也唤不回童年的快乐。

  母亲在世时,每年过端午,她都会亲自上街购买芦箬叶、糯米和赤豆回来包粽子。受多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包粽子从不用肉,因此也从不包“枕头粽”,只包“三角粽”和“秤砣粽”。往往还得精细打算,控制数量。

  每次包粽子时,我们兄妹四人都会围坐在母亲身旁,专注地看着母亲包粽子。

  她将青绿芦箬叶洗刷干净,平摊着浸泡在敞口脸盆中;将糯米、红豆淘净涨足沥干,盛放在钢精锅内;将平时收集好的粗棉绳或扎鞋底线重新整理过后摆放一旁,台凳条椅按部就班,便围上饭单一个人担纲忙活起来。

  母亲包粽子动作娴熟,两手配合,十指灵巧,速度很快。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始终不得其法。

  不一会儿,只见青青泛着油光的芦箬叶,包裹着珠白米粒,只只棱角分明的粽子齐整划一地呈现在面前。

  正当我们还在呆呆地回想着包粽子的过程时,母亲已把包好的粽子轻轻地、整齐地码放在一口大钢精锅里,兑入清水,架在煤炉上开大火煮透,小火焖炖。期间母亲不忘观察锅里的水位,不时补水。

  不到一个时辰,整个灶屋里弥漫着芦箬叶的清香,糯米的糯香,赤豆的豆香。这香味很快就飘溢至家里的每个角落,连过路人都能闻到。

  此时此刻,我们兄妹几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热气升腾的钢精锅,深吸着沁人心脾的粽香。即便外面有再大的诱惑也难使我们离开寸步,只想早早尝个鲜。我们完全忽略了母亲布满汗水的额头和疲惫的身躯。

  长大成人后,才渐渐明白,青青芦箬叶包裹的,分明是慈母的舐犊之情。

  回过神来,一旁的老伴正认真地包着粽子。动作之娴熟,竟和童年时看到母亲包粽子的模样,如出一辙。

  她边包粽子边和我“讲张”。

  言及她打小就跟母亲学会了包粽子,各种各样的粽子都会包,如麦粞粽、豆瓣粽、赤豆粽,枣子粽;小脚粽、秤砣粽、枕头粽……应有尽有。

  她反复强调,粽子的外形不重要,内在的味道至关重要。粽子要的就是芦箬叶的一股清香,还有赤豆和糯米特有的糯醇。

  老伴急性子,是包粽子的“快枪手”,不一会儿,就把一面盆赤豆拌糯米全都裹掉,一共四十七只。只只方棱出角,大小均称。

  少年夫妻老来伴,我帮不上忙,只能打打下手,多少分担了一部分劳累。情满其中,乐满其中。

  粽子煮熟后,我说这么多粽子,怎么分配安排?准备送哪些亲戚?

  她笑着说,这次不送亲戚,只送我们楼的左邻右舍,尤其是那些不会裹粽子的邻舍和独居老人。不为别的,为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让大家共尝传统食俗的“鲜”。对于她的这一决定,我当即举双手赞成。

  是呀,区区几只粽子,算不了什么。但粽子里能尝到甜蜜的问候,感受到友好温暖的关爱。那缠上细细的长绳、青青芦箬包裹的粽子,会将大家的心紧紧地裹在一起。这也是端午节的魅力所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民生·热线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跨越一甲子的友谊
逆水行舟
箬叶青青裹真情
最后一课
穿越色彩
我与母亲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箬叶青青裹真情 2024-06-07 2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