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吴健雄与作家姚罗洪的故事
~~~
~~~
~~~
~~~
~~~
~~~
返回太仓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一甲子的友谊
——吴健雄与作家姚罗洪的故事

  □陆钟其

  世界物理女杰吴健雄伯母的好友大多为科学界,特别是物理学界人士,但鲜为人知的是,其中还有文艺界人士,比如著名作家姚罗洪,便是伯母一辈子的密友。

  姚罗洪原名姚罗英,也叫姚自珍,笔名罗洪,后来随着文学作品的不断问世,原名反而被淡忘了。

  姚罗洪出生于现上海松江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她的父亲在一所工业专科学校当过化学教员,也当过医院的药剂师。姚罗洪念小学时,便开始大量阅读,包括游记、杂文等等。读完小学,她考取了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从而成为伯母的同窗。

  据伯母回忆,当年在苏州女师有三位密友:姚罗洪、华荍和葛邦咏。当时她们四人经常同出同进,在班级中也一起坐在最前面,姚罗洪与葛邦咏一凳坐在第一排,伯母和华荍一凳坐在第二排。在全班同学中,当时伯母的年龄最小,姚罗洪和葛邦咏比伯母大一岁,华荍又比她们大一岁。有一次同学们谈起谁跟谁总是形影不离时,有一位同学指着她们四人说,她们四个不仅同出同进,而且四四方方地坐在一起,很像四块豆腐干,大家都说“是”。伯母笑说,后来不知怎么的,我们就被大家叫做“四块豆腐干”了。

  其中姚罗洪与伯母关系最铁。两人有不少共同语言,比如从小喜欢读书,家长也支持。伯母的父亲经常给子女看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科小丛书》等,并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而姚父虽经济不宽裕,看到姚罗洪喜欢读书,仍经常订阅期刊和买一些新书。故一谈到父亲,两人总是越谈越来劲。

  她们学习都非常刻苦努力。伯母曾回忆说,姚罗洪每天清晨起床铃响之前,已经轻轻下床,叠了被子,又梳理了头发,只待铃响就开门到盥洗室去刷牙洗脸,以便在早餐之前争取多一点时间早读。实际是一种无声的竞争,对我很有促进,让我更加努力。

  伯母对姚罗洪的文才极为赞赏,说当时学校创办有《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汇刊》《苏州女子中学月刊》等,发布校中概况或刊登师生作品,鼓励学生交流学术、自由表达。姚罗洪不时亮相刊物。

  姚罗洪对伯母的刻苦精神也是钦佩不已。在后来写的《苏州女师》一文中回忆说,每当她下床的时候,总会隔着蚊帐看到吴健雄侧着身子,书本露在被子外面,已经在看书了。有一次,看到她看的竟是一本高中数学课本,更是大吃一惊。原来在一次闲聊时,伯母听一个朋友说,学校的中学部高中课程比他们师范班多设了高中数理化和英语课程。于是好学的伯母就在每天晚自习后,等中学部的同学做完功课,把他们的课本和笔记借来自学。遇到问题不仅钻研,还频频请教理科和外语老师。就这样,她在师范班时,硬是自学完了高中数理化和英语的基础知识,成为学校中绝无仅有的双科生,不仅老师刮目,更让同窗惊呆。而伯母的父亲又继续加持,给了她一本大学物理教科书,表示鼓励和支持,结果伯母居然在暑期中将它全部啃完,并从此与物理结下不解之缘……

  每到假期,密友之间就相互通讯,无话不谈。伯母和姚罗洪还通出新花样:共同用一个练习本,伯母写在本子上寄给姚罗洪,姚罗洪再写在本子的下一页寄给伯母,一个假期,来来回回通讯十多次。伯母说,自己当时写得最多的是从小叔那儿听到的法国留学见闻;而姚罗洪主要写一些家乡轶事,也极有趣。

  中师毕业后,伯母选择继续深造,姚罗洪则回乡当了教师。第二年,她便开始写作。处女作是随笔《在无聊的时候》(1930年5月16日刊于《真善美》第六卷第一号),第一篇小说《不等边》于1930年9月10日在《真美善》杂志发表。从此开启了写作生涯。

  1932年春,她与作家朱雯在上海结婚。伯母回忆说,正是在婚礼上,她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巴金等文学大咖,并由衷为密友能得到巴金的青睐而高兴。多年后,巴金对此婚礼仍记忆犹新,一次在与罗洪拉家常时笑着说:“朋友中,就数你们正式举行过结婚仪式。”伯母还知道,1934年春,巴金曾应邀到罗洪的家乡——松江做客。而罗洪的第一本小说集《儿童节》就是在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

  1936年,在伯母飘洋过海出国前夕,姚罗洪前来送别,住在新亚大酒店。两人彻夜长谈,难分难舍。

  此后两人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伯母参与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并作出关键性贡献。而姚罗洪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写了不少宣传抗日的作品,寄往茅盾在香港主编的《文艺阵地》、戴望舒编的《星岛日报》副刊《星座》、汉口和长沙的《东方杂志》《少年先锋》等报刊发表。佳作迭出,声名日隆……

  时间如白驹过隙,上世纪七十年代,伯母在阔别故土37年后回国探亲,于是她们“四块豆腐干”专门在上海饭店见面合影。伯母后来说,“四块豆腐干”中就数姚罗洪故事最多,自己在女师时文科也不错,既得益于语文老师的教诲,也离不开密友的影响。

  随后,伯母为发展家乡、祖国的教育科技事业,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不遗余力。而姚罗洪则继续在文学界深耕细作,甚至在百岁高龄时还发表了2万余字的短篇小说《磨砺》,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姚罗洪后于2017年2月以茶寿离世,是中国文坛最长寿的女作家。而她与伯母一甲子多的友情,也成为佳话,流传于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民生·热线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跨越一甲子的友谊
逆水行舟
箬叶青青裹真情
最后一课
穿越色彩
我与母亲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跨越一甲子的友谊 2024-06-07 2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