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明
廿四夜“送灶”、除夕夜“接灶”、元宵节“祀灶”和六月“谢灶”,是古代太仓民间流传极广、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祈求阖家平安的传统习俗。《茜泾记略》记:“十五日元宵节,设糍饵灶,曰敬灶。六月初四日、十四日、二十四日,以面饼祀灶。腊月二十四日,以饧、饼祀灶,同灯具焚之,曰送灶。除夕中夜,祀灶神,曰接灶。”这些习俗,对于年轻人来说已很陌生。但中老年人对其仍记忆犹新。在至今仍使用柴灶的农家,“送灶”依旧是过年时的一个重要习俗。
“送灶”亦称“祭灶”。送灶日通常定在腊月二十四,清《乾隆镇洋县志》载: “腊月二十四日,扫舍宇,除尘,曰除残。以饧、饼祀灶神,同灯具焚之,曰送灶。”《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记:“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的纸钱,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至宋朝,人们把灶王爷上天的日期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清代太仓诗人毕沅有《祀灶谣》咏道:“红镫绿酒青松枝,盘列园蔬佐以饴。炉香一炷烟霏微,再拜稽首前致词。终年善恶劳记录,明晨汇报陈天墀。自揣功无过亦细,应荷玉皇询姓字。伏乞神君进一言,斯人但以诗为事。十年已积三千首,劳劳未免风尘走。夜梦神君有所述,述帝云尔情甚逸,敕赐生花一枝笔。”(《灵岩山馆诗集》卷十二)诗中介绍了送灶的供品、仪式以及对灶君的祈祷词,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民间送灶的全过程。
“送灶”前必须“拂屋尘”,就是打扫卫生。《沙头里志》录:“十二月二十四日,拂屋尘,曰除残。”此俗源于神话传说,从前人身上附有看不见的“三尸神”,他常把人间的“坏事”暗记于墙上,再伺机报告玉帝。玉帝得悉后,待除夕晚,便命王灵官下凡杀生。灶君得知此事急中生智,命家家户户在除夕前将墙壁打扫干净。王灵官下凡后找不到事主过错的证据,便报知玉帝,玉帝便惩罚了“三尸神”。而人们很感激灶君的善举帮助,因而对他更加敬重。从此,“拂屋尘”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送灶”就是敬送“灶王爷”。旧时,家家户户灶间有个“灶龛”,里面供着灶王爷。“灶王爷”又称“灶王”“灶神”“灶君”,人们尊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敬灶全书》上讲,灶王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要上天一次,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恶。送灶就是在灶王爷上天述职之前为他饯行。
“祭灶”前,家家都要备购各色果品、香烛及纸轿神像等祭品,传统祭品中万万不能缺了麦芽糖。之所以用麦芽糖,是因为其性粘,以此粘住灶神的牙齿,让他在玉帝面前无法讲人坏话。清太仓诗人邵廷烈《娄江杂词》中有:“酒糟涂抹灶门封,胶口饴饧改土风”的诗句。诗末自注说,旧传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今俗不以酒糟而以饧,谓胶其口令不得言。饧,就是糖稀,也指软糖、麦芽糖。可见灶神尽管不像三尸神那么铁面无私,人们对他仍是有所提防的,好在他不难对付。
太仓的祭灶食物还和方言谐音有关。《双凤里志》记:“以糖、饼、慈姑、地栗祀灶,曰送灶。”地栗(也叫荸荠),太仓话里“地”和“甜”近音,故地栗谐音代表甜,让灶王爷多说好话。清《宣统太仓州志》载:“以糖、饼、莳菇祀灶,焚灯具送之。”莳菇就是慈姑,慈姑在太仓话里和“是个”谐音,因此慈姑也是太仓人祭灶时的传统食物,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只会说“是个是个”,少讲过失。
送灶神的仪式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由男主人主持祭祀。明《嘉靖太仓州志》载:“夜以饼、糖祀灶。”祭灶时,在已经悬挂供奉了一年的灶神像前摆上供桌,放上鱼肉糖果饼酒饭等供品,使灶神酒足饭饱。男主人口中念诵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祝词,家人烧香叩头为灶王爷送行。祭灶后,取灶间所用竹灯载灶神像,穿以竹筷作扛,算是灶神的舆轿,《璜泾志略》记:“以竹、油、灯作舆,供灶神,焚于庭,曰送灶。”再将舆轿、灶帘等恭敬地移送至自家大门外焚烧,送灶君上天。《沙头里志》也记:“各家祀灶。以篝为灶神轿座,积薪焚之门外。”有的还加烧纸钱,作为他上天路上的盘缠。
“接灶”仪式比较简单。在上天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带着一家人应得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双凤里志》记:“除夕中夜,以炷香、杯酒祀灶,曰接灶。”全家人吃过年夜饭后,等到除夕半夜,在灶神龛前燃香,用酒果糕饵等物祭祀,再在门口对天施礼,郑重地将“灶王爷”接回,将先前备妥的新灶神像,置放入灶神龛内。清《宣统太仓州志》载:“除夕中夜,祀灶迎神,曰接灶。”
“接灶”的时间多在除夕,但也有迟至元宵夜接灶的。明末曾为正月初四,《崇祯太仓州志》载:“四日,设粉、饵祀灶,曰接灶。”清初又改为元宵节,《乾隆镇洋县志》载:“十五日上元节,设糍、饵祀灶,曰接灶。”直到清中期才正式确定为除夕夜,《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载:“除夕中夜,祀灶迎灶神,曰接灶。”并沿袭至今。此后的元宵节虽不再接灶,但太仓民间仍沿袭了“祀灶”习俗。《宣统太仓州志》载:“十五元宵节,家家祀灶。”城乡都有此习俗,《双凤里志》记:“十五日上元节,家祀灶。”糯米团子也是祀灶必备的供品,《沙头里志》录:“上元日,家和米粉为丸,祀灶。”糯米团子既粘又圆,既可以粘住灶君的牙齿,又希望他在玉帝面前讲些圆滑的好话。
六月,太仓民间还有三次祀灶,谓之“谢灶”。“谢灶”是江南独特的传统习俗,也是古代夏季祀灶之遗风。《礼记月令》中讲:“孟夏之月,其祀灶”,可见最先祀灶是在夏季,以后才改为腊月。谢灶定于农历六月初四、十四、廿四,分三次进行。民间谚语云:“三番谢灶,胜做一坛清醮。”打醮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活动,把谢灶比作打醮,可见是十分重视的。古代夏月祀灶也用荤食,但到了明代以后夏月谢灶一律改为素斋,清《嘉庆直隶太仓州志》曰:“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三日,以蔬果及面饼祀灶神。”祀灶时,用面饼,素菜四盘,俗称“谢灶素菜”。农历六月恰为夏季,荤食不易保存。所以“六月素”的风俗一直沿袭到近代。与腊月送灶不同,六月谢灶的目的,是让灶王爷请风神雨伯帮忙,给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天气,让大家多收点稻谷棉花。
一年内先后六次祀灶,可见旧时太仓民众对灶王爷的敬重。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旧时城乡居家必备的灶头,如今大多已被煤气灶或天然气灶所替代。 祀灶习俗,已成了人们的美好记忆。但家家户户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习俗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