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升
“小满”已过,天气转热。前些日子去老同学处,见其身着褪色的棉布长裤,两膝盖处露着几个破洞,犹如张着的嘴巴,便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什么时代了,你还穿这破裤子,该换条新的了,至少叫你老伴补一补吧。”他却幽默地笑着说:“不用补,这不挺好看的嘛。如今街上的帅哥靓女,尤其是穿牛仔裤的,穿的裤子十有八九是带破洞的,有的甚至破洞一个接一个,两条大腿在破洞中若隐若现,很时髦拉风的。”
看他乐呵呵的神态,我深为感叹。是呀,在我的记忆中,从前老百姓穿带补丁的衣裤很常见,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那时买布做衣,除了现金,还要用上布票,若要买化纤、涤纶的成衣裤,还得用上稀罕的“工业券”,平民百姓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是很不容易的。
上衣的衣领、肘部,裤子的膝盖、臀部,久穿易破。为了节省,让衣裤多穿一阵子,家庭主妇们往往会给那些将破没破的衣服打上大小不一的补丁。若颜色深浅不一,则犹如贴着的大饼,显眼且别扭。但大家都这样,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十三四岁的小孩长个快,衣服没穿坏,衣袖、裤腿儿就短了。于是,家长用颜色接近的布,裁剪后用针线或缝纫机接上一截接着穿。因此,有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民间俗语。
解放初期,民间衣着沿袭民国青灰色的中山装,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列宁装,穿着虽没有统一款式,但总体比较传统、陈旧。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打开,世界各地的服饰源源不断流入,色彩鲜艳、款式万千的各式服装流行于市,比如“喇叭裤”“紧身裤”“袋袋裤”等,真可谓“奇装异服”,改变了人们的衣着潮流。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还流行过一种带补丁的新衣服(多为男士的夹克、猎装),就是在缝制时,有意在衣服的肘部打上补丁,美其名曰“乞丐服”。这种打补丁的衣服,多为时髦人士所选,价格甚至比不打补丁的还要贵。
当下,人们丰衣足食,更追求衣着的丰富多彩。有的人喜欢上了唐装、旗袍、汉服;有的人奇思妙想、别出心裁,注重突出个性,衣裤款式五花八门,只有想不出,没有做不出。
说实话,像我辈大多是“守旧派”,倡导勤俭节约,新衣舍不得买,买了也舍不得经常穿,要留着走亲访友时穿。常看到有的老人穿着儿女辈淘汰的休闲服、工作服,甚至是孙辈的旧校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其实,迟暮之年的老人家要想开点,大可不必拿新衣服压箱底,穿着可以不赶时髦,大方得体即可。在善待别人的同时,也要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