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达
我的父亲叫顾和生,这是我祖父给他起的名字,希望他长大以后和气生财,让家庭兴旺发达起来。但在那个年代,家徒四壁,穷困潦倒,父亲从小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就连温饱都成问题,哪能发财富贵起来。
幸运的是,父亲从小就心灵手巧。他九岁那年能给弟弟缝制便袋,十一岁便拜董苟师和金双泉为师学裁缝,且常年住在金双泉家。“学三年,帮三年。”在师父家,父亲每天一清早起来铲狗屎,帮忙做家务,因为手脚勤快,手艺进步也快,常得到师父的表扬,师父和师娘都很喜欢他。十六七岁时,父亲已能独当一面,做中式服装了,二十岁左右更是在家乡小有名气。那时候没有缝纫机,全靠手工缝制衣服。我在学艺时曾看过父亲纳布头的高超技艺,银针在他的手里出神入化地腾挪前行,纳出的针脚整齐又匀称。
解放初期,王典小学夜校开展扫盲运动,我的母亲是夜校一名低年级老师。父亲因没读过几天书,便在夜校里学习。父亲对读书不感兴趣,拿起书本就头疼,但他钟意于母亲,于是坚持上夜校。后经他人牵线,父亲与母亲相爱,并于1952年初结婚。据说,两人结婚时还请了乐队,并邀请当时的乡长做证婚人,被传为佳话。
婚后,父亲继续做中式服装。为了提高缝纫技能,他寻了两位师父学做西装;为了拓展业务,他又与人合伙到常熟肖泾小镇租房摆作场干活。在那儿,父亲遇到了上海红帮的裁缝师傅乌贵发,乌师傅教了父亲很多缝纫技术。我幼年也是在肖泾度过的,直到三岁才回到璜泾,那时父亲得了肺外结核,脖子上化脓流血,生命垂危,后经治疗才痊愈。
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到璜泾的父亲进了璜泾缝纫社工作,成了一名车工。他不仅技术好,还是个热心肠,常被大家称道。民居起火,父亲奋力扑救;贫困人家,父亲尽力救济。后来,父亲到农村,又凭着自己精湛的手艺和诚挚待人的态度,很快在璜泾镇东南方圆几里内把缝纫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父亲拥有一双巧手,能把一件中式袍子改成一套西装。他孝敬长辈,把年迈的金双泉师父接到家里,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是个有口皆碑的孝子。父亲时常教育我要真诚待人,努力工作,乐于助人,多做好事。如今,他已与我离别三十多年,我深深地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