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太仓县沙溪公社洪泾大队第九生产队惊爆出了四只“参”:唐开生1960年考取了南京师范学院,曹伟生1961年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曹祥生1961年被保送到了张家口军事外语学院,唐玉祺(小名阿和生,已故)1962年考入了大连海运学院。因为我们四个小名都带一个“生”字,而“生”跟“参” 谐音,所以乡亲们不乏宠爱亲昵地称我们为四只“参”。一个生产队三年出了四个大学生,在世代为农的音泾(九队所傍的小溪)岸上是特大新闻,自然而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自从1961年暑假开学我跟伟生分别之后,数十年未曾谋面,只听说他1966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七机部(现中国航天科工)七院,成为了高级工程师。在现今沙溪高级中学校史陈列室橱窗里还展出了他参与编写的一本厚厚的国内首部出版的《制冷工程设计手册》。
2020年金秋时节,伟生老家的侄孙结婚,他和夫人不远千里回到了家乡沙溪洪泾,参加婚宴。他在探亲之余,也念着老友,真诚地邀请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发小到沙溪白云路口的一家饭店小聚,这一消息是曹祥生通过微信转告给我的。当时我因胰腺CA术后尚在恢复期,不能吃喝,但考虑到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恐怕今生再也见不到这位老朋友了,于是,到了约定的日子,我让女儿开车把我送到了沙溪古镇。开席之前伟生和夫人跟大家一一见了面,大家先后作了自我介绍,并请服务员帮忙拍摄了合影。之后,加好了微信,我跟他们一一握手,依依不舍地向大家道别回到了太仓。
借助手机,在后来的日子里,通过微信深聊,我对曹伟生的人生轨迹有了较多的了解,他不仅是我们四只“参”当中的佼佼者,更是母校“沙中”引以为傲的知名校友。他学的是制冷机及深度冷冻装置专业,2000年被评为航天系统研究员,2001年5月退休后返聘于原单位担任项目设计经理(总师)兼专业技术负责人,一直工作到2016年2月正式离岗,献身航天事业50个年头。
曹伟生的技术专长是热能动力工程(包括制冷及低温工程、供热工程、工业气体工程及柴油电站工程等)规划设计、技术咨询、设备招标与采购咨询、项目设计管理、施工指导与监督及其他相关业务。他作为主要设计人或专业负责人,先后参与过70多个国家投资的重要项目的动力工程和30多项航天系统新型武器(诸如东风-21反舰导弹和前卫-1防空导弹)保障条件的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
透过一个个国家级重点项目,从提出、论证、可行性报告、立项、一张张图纸、指导施工、解决一个个难题……一环紧扣一环,环环凝聚了曹伟生的智慧,以及他伏案辛勤耕耘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
曹伟生还熟练掌握多种外语,翻译过英文和俄文的有关施工图纸及专业技术文献,为航天援外工程设计编辑过热能动力专业“汉-英专业词汇”900多个条目。
因才华出众、贡献卓著,据不完全统计,工作期间曹伟生先后获得过院级和部委级颁发的17个奖项。其中,院级的有1987年的航天工程建设三十年成绩优异二等奖等8项,部级的包括2016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等9项。
离岗后,他还间或应邀参与院内一些项目的技术顾问工作和外单位的项目乃至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审工作。参与了由北京动力学会提出并由北京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的《北京市供热行业双碳方案》的专家评审,为北京市政府双碳行动科学决策献计献策。
曹伟生多才多艺,积极参与文化建院活动,加入了本单位的老年合唱队兼领唱。获得了院颁发的“老有所为奉献奖”和“为七院文化建院工程作出积极贡献”荣誉纪念证书。
纵观曹伟生的人生轨迹,他一路走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献身于航天事业。为此,请允许我代表家乡父老真诚地为我的发小曹伟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