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明
“正月吃元宵,二月撑腰糕,三月青团颜色俏……”双凤人把吃撑腰糕的食俗编入《点心歌》来吟唱,这首山歌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太仓的节日风俗。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二月二”是一个规模不算很大、影响也不是很广的节日,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各地有理发、炒豆、祭神、踏青、吃面条等习俗。
太仓乡间有二月二吃撑腰糕的习俗,传说这一天吃了撑腰糕,可以把腰“撑”住,不再酸痛。据《浮桥镇志》记载:“农历二月初二吃撑腰糕,已进入阳历三月中旬,腊月吃的糕年味无存。二月二,老百姓蒸了糕,先痛痛快快尝一下鲜,吃一个饱,再把它切成条状,阳光下晒几天,糕变得十分坚硬。撑腰糕是个好口彩,讨得农民喜欢。一年四季,农民离不开扁担挑东西,加上其他原始的耕作方法,全靠一条细细的腰杆撑着。长年累月干体力农活,没有不腰疼的,农民们祈望吃了撑腰糕,腰杆撑得牢。”撑腰糕,顾名思义是用来撑腰的,圆的撑不住,方的不适宜,做成长条状,晒干坚硬,就能撑住。这意象再贴切不过了。
米糕、年糕还有过年时的桶蒸糕,都可作为撑腰糕来吃。过年前,太仓家家户户都蒸糕,清宣统《太仓州志》记载:“十二月下旬,家蒸年糕,相馈遗。”记得小时候,进入腊月,老屋客堂角的石磨被清洗干净,一到晚上,陆续有邻居来磨米粉,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吱哩吱哩夹杂着咕噜咕噜的推磨声持续到深夜。用红糖蒸的叫红糖糕,用白糖的叫白糖糕。有时没有白糖,只有用糖精来替代。有条件的加进一些赤豆,赤豆糕更好吃。如果能买几两猪板油做成脂油放在糕中,脂油白糖糕,那是很稀罕的。请到了师傅,灶堂内架起了柴爿,铁锅上放着蒸笼蒸汽腾腾。蒸好的糕呈厚十公分直径四十公分的圆形,先切片再切成两公分见方的条,晒干收藏不变质,一直吃到来年四五月份。到了二月二可以当作撑腰糕来吃,吃时先在冷水中浸一会儿,再用热汽蒸透即可。
撑腰糕一般蒸热后吃,也可油煎食之。当男人们在剃头店排队等候剃头时,贤惠的女人在灶披间里忙碌,给全家人煎一份撑腰糕,实际上就是“油煎糕”。铁锅中放进适量的菜油,然后把撑腰糕一一煎热,再淋上些许糖水,撑腰糕就煎好了。吃起来外脆里糯,甜香四溢。《吴中竹枝词》云:“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白米粉做的撑腰糕算得上是弥足珍贵的食品,所以吃法也颇为讲究。一是要站着吃,以示虔诚。二是要倚在门框上吃,据说这样才可以撑起腰板,干活不累。
高中毕业后,我在农村干过一年多的农活。记得二月二过后,紧张的春耕生产陆续展开了,割麦、挑麦、耕田、拔秧、插秧、耘田、挑肥、割稻、罱泥等等农活,年年循环往复。在没有现代化机械操作的彼时农村,每一种农活都很繁重,最后都能把人累得腰酸背疼。所以,人人都希望能有什么神奇的办法把自己的腰“撑”住,不再酸痛。有人就想到了吃撑腰糕有可能把腰撑住,起到护腰祛痛的作用。于是,撑腰糕便应运而生,广为流传。
事实上,太仓人吃撑腰糕的习俗,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宣统《太仓州志》载:“二月二日,食撑腰糕。”时代变迁,许多的乡土民俗也随之或演变或失传。《璜泾镇志》记:“撑腰糕,相传二月初二人人要吃糕,意为吃了糕干活腰不痛。此事现只剩一些老年人信其有,一般人都不信了。”而今,像拔秧、插秧、割稻之类的农活,都由机器代替了,农民的腰已大大减负。二月二吃撑腰糕的习俗也随着农事的进步淡出了农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