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心
今年是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们,正是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与感召下成长的一代人,潜移默化中,就将这种优良品质融入了性格与待人处事中,尤其是我的“60后”老公,更是把雷锋的那句名言“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奉为行为准则。
当年,我们的家属院严重缺水,每天单位都用汽车从厂外拉水。排队接水的一刻,大家扁担挑的、木棍抬的,着急忙慌跟打仗一样,生怕去晚了空桶而归,一家人的洗漱吃饭都成问题。 那时我和老公新婚不久,每次他急匆匆储满我们的水缸,就一刻不停帮年纪大的左邻右舍去挑水,那边王叔刚动了腿部手术,他就帮王姨天天把水瓮接满。这边李伯腰间盘突出,他又像为父尽孝般,为老夫妻俩拎水扛煤气瓶。他就像是院子里的“雷锋”,把帮人当成己任。爱往者爱返,当我们的儿子呱呱坠地,他为生计出门奔波忙碌时,邻居们总会帮我搭把手,这家给孩子盛碗“喜茬饭(花样饭)”,那家带孩子一玩就是一晌。
他的这种“雷锋精神”,也有受挫遇尬之时。一次在超市,一个年轻妈妈把儿子放在购物车里,她只管在如潮的人流里拉着车急慌慌往前走,儿子在车篮里没站稳,一个趔趄摔倒了,“哇哇”放声大哭。老公迅疾上前,正欲扶起孩子,妈妈扭头满脸怒气问孩子:“是他把你撞倒的吗?”孩子边哭边点头。妈妈瞬间怒不可遏指着我老公就破口大骂:“你没长眼睛啊,把孩子撞倒,要是哪里伤到了,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一向言讷语迟的老公怔住了,我正想开腔,身边一位大姐按捺不住道:“你这么说话就过分了,我刚刚看得很清楚,是你儿子自己没站稳摔倒了,这个先生是想扶起孩子,人家是学雷锋做好事。”
每次我受邀参加“轮椅人”的公益活动,他作为陪同家属,总是很快成了团队里最热心忙碌的志愿者。家有残妻,照顾与帮助脊髓损伤的“轮椅人”,他不仅经验丰富而且细致周到。每遇上下车或台阶、陡坡,他总是将我推至一旁,先将残友们安置好,推到安全地带,最后才回过头来照顾我。细心的记者看到这一幕曾问我,可有怨言?我笑曰,习惯了,因为我嫁了个“雷锋式”老公。去年在上海参观东方明珠时,因疫情好多通道关闭了,轮椅须从台阶处放下才能进入观光电梯,望着他和随行的志愿者气喘吁吁“使出洪荒之力”,将一辆辆像坦克般笨重的电动轮椅抬至电梯口,突然发现他双手捂住后背一脸苦相,原来他用力过猛把腰扭了。
这就是我的“雷锋式”老公,他就像春风化雨般把善念的种子植于心间,总在别人最需要时默默伸出援手,虽只是不足言道的细微小事,却让我明白,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生活中的“雷锋”,解人之急,助人之困,帮人之难,世间原本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