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长明
步入古稀之年后,对四十多年前的那段插队生活仍然记忆犹新,只要一想起队里的众多人和事,我就夜不能寐。选择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骑上我的“老坦克”,重游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土地,寻访曾经伸过援手的乡亲们,再温习一遍老前辈的谆谆教导。
出城区一路往北,满眼都是惊喜。新建的谈家桥雄踞杨林塘,河面上一艘千吨大货轮正从桥下通过,估计朝东航行不用2小时,就可驶入奔腾不息的长江主航道。大桥北堍连接着一条以“柴塘”命名的柏油路。它把我原来插过队的那个生产队一分为二。在清澈见底的总娄沟两岸,便是村民们新建的一幢幢三层农家别墅。插队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那种农家村景早已荡然无存。
行走在曾经劳动过的土地上,油然想起当年的生产队长杨敬良。记得那时他才23岁。结实俊气、正直豪爽的他在我眼里俨然已是一位长者,在社员们眼里更是一位精明能干、威信很高的带路人。那时,农业生产以粮为纲,在他和政治队长庄士民的带领下,让原本就是样板队的永丰队成为了第一个实现种植百分之百双季稻的生产队,产量稳居全大队前列。他对我和其他四名苏州插青关心备至。是他毅然决定把我们只能栽种水稻的一分自留地交由生产队代种,收获时按队里水稻平均产量把粮食直接分给我们,象征性地扣一些工分作为代种成本。这样就解决了落谷做秧田、拔秧插秧、稻田除草、用药施肥、收割脱粒等一系列插青简直不可能完成的困难。在报小熟口粮时,他让插青全部报领蚕豆。当时,到西乡“撸灰”(收集农家肥),一斤蚕豆就可换一斤大米呢!这就部分解决了我们插青口粮不够吃的难题。这两件“小事”体现出杨队长对我们插青的大度和关怀!
那时,队里实行“评工分”。下乡第一年,杨队长就提议给我们插青评队里最高劳动力同等工分。这种照顾绝无先例。论体力,当时队里青壮年挑稻要有10至11层高,而我个子矮小,体重只有95斤,挑8层高已很费力;论技术,队里不少老社员都是种田的高手,开沟、播种、洒农药……许多技术性很强的农活,我们插青均无法胜任,但我拿的工分却比他们还高!杨队长没把我们插青当外人啊!杨队长工作出色,我还没离开生产队,他就被调到公社水泥厂担任厂长了。
有一次,我和社员们一起干活。农活累人,大家早就饥肠辘辘。干活时,大家说起各家晚餐都会吃些什么,我说今晚无粮,要立马断炊了,大家都不相信。天黑收工后,杨队长和其他社员到我住处,发现我所言不谬。杨队长二话不说,就回家拿米给我,让我立即烧晚饭。晚上10点钟,治保主任庄士兰摸黑给我送来几十斤白花花的大米,还安慰我说:“你一个人粮食确实不够吃,我家人多,老少搭配,再加上自留地上种的山芋、番瓜等杂粮凑合着吃,我家还能维持。这些米你先拿去吃,不用考虑归还的事。”看着面前的大米,听着他的话,我顿感全身温暖。
记得下乡第一天,我就被安排住在庄士兰家。当时,他家只有四间茅草屋,三正一侧。家里上有老母,下有两个尚在读书的孩子。吃睡在他家已给他添了不少麻烦,为了帮我度过缺粮关,他情愿让孩子和老母多吃杂粮。那次深夜送粮的事,我此生难忘。
刚下乡时,曾吃住在三家。除了治保主任家外,还有军属张金福家和政治队长庄士民家。寄居别人家里,给人增添许多不便,可他们都把我视若家人,从无半句怨言。
当年下乡,我仅有一条薄被和一床粗布床单,没有换洗衣服,连雨鞋也没有,只能光着脚板出工。队里张仲明的祖母,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见状后,就把一双新编草鞋送到我手里。而我干活时用的农具也都是向社员们临时借用的。
除了在劳动和生活上受到大家照顾,队里任祖铭的开导也很重要。任祖铭在生产队饲养场做饲养员。他是在我之前全家下放的干部。插队时,和我是隔壁乡邻。有时和他闲聊,就以农活的繁重、生活的艰苦作倾诉话题。而他开导我说:“你到农村就能吃到饭,还能挣到工分,你该知足了。你知道吗?在你之前,社员们平整土地、填埋浜兜、修整河岸、开沟挖渠,把大片土地修成旱涝保收的良田!现在队里有养猪场、有三头耕牛、有粮食仓库、有水泥场、有一大间会议室,河里还有六条船……这一切都是队里几代人用双手辛勤劳动得来的呀!而你只是坐享其成啊!在旧社会,我虽读了几年书,找工作还是很困难,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也是收入微薄、朝不保夕。你干活是劳累了些,但饭还是有的吃的!慢慢适应,会习惯的。”我涉世不深、人地生疏,听他一席话,顿感人生在世,确实应该努力奉献。
从此以后,生产队里农活再忙再累我都没有休息过一天,给社员们留下了好印象。大队负责插青工作的庄克勤开始关注我,就连公社负责插青工作的干部也给予我好评。1977年3月1日,我上调到江苏省苏州地区轮船运输公司太仓轮船站工作。从此,我驾驶轮船航行在江浙沪内河水面上。长年在外,到处为家。我吃苦耐劳、做一行爱一行,全得益于队里许多人的帮助和教诲啊!
我插队的生产队现已开辟为柴塘湖风景区。湖中造起了宾馆,湖边至今还保留着一棵800年树龄的大树根,成为柴塘湖一景。春季芦苇青葱茂密,秋季荷花傲然开放。面对如此靓丽的湖光水色,我不禁想起当年队里和我年龄相仿的耀中冬季去湖里摸鳜鱼窝。他说,摸鳜鱼窝要十分小心,稍有惊动,鳜鱼就会立即“扯篷”——突然打开锋利的鱼刺。要是刺中手掌疼痛难忍!不过,鳜鱼肉质鲜美,实在是柴塘湖的一大美味佳肴!我多么希望时光倒流,能和耀中一起去摸一次鳜鱼窝啊!
这里地美水清人长寿。村里老人都有农保和医保,生活无忧,健康幸福。不少已是耄耋老人,其中张决成父亲是队里的百岁老寿星,而张仲明母亲更是一位活到104岁的人瑞!
骑着“老坦克”踏上返城之路时,忍不住回望曾经的永丰队,我默默祝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长寿幸福。经过谈家桥时,我下车手扶桥栏杆,俯视桥下流水,不禁感叹:永丰队给予我的深情厚谊就如桥下流水般深厚绵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