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明
烤麸,以前太仓酒席上常见的冷菜,不仅是江南人家的经典年菜,也是四季常吃的家常小菜。烤麸色泽酱红诱人,海绵状的烤麸吸满了浓郁的汁水,咬上一口酱汁瞬间涌了出来,简直太美味了。烤麸,口感松软有弹性,有点像冻豆腐,而它又时常在豆制品摊头销售,所以,有人认为烤麸是豆制品,但它根本就不是豆制品,与大豆不沾边。许多外地客人,更不知烤麸为何物。
烤麸到底是什么,要从面筋说起。面筋又称麸干、面根、百搭菜等,是小麦粉中所特有的一种胶状体混合蛋白质。面筋的制作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艺术,将麦子磨成麦麸面粉,加入适量水、少许食盐,搅匀上劲,形成面团,稍后用清水反复搓洗,洗去面团中的淀粉和其它杂质,剩下的即是生面筋。生面筋经水煮、汽蒸、油炸或炉烘等方法加工成半成品,供作菜肴原料。
据明代《事物绀珠》记载,面筋始创于我国南北朝时期,乃南朝梁武帝所创制。武帝当年作断酒肉文,创造了面筋替代鸡豚。梁武帝初创的面筋之形态及做法,现无文献记录。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这个办法我少年时就会。用面粉做成面团,再洗出生面筋,粘在长竹竿的头上,用来粘知了,一粘一个准。到了明代,面筋的制作和食用已相当普遍。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就详细介绍了洗面筋的方法。李时珍《本草纲目》记:“面筋,以麸与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
面筋,属于传统名菜原料,有“素肉”之誉,是素斋园中的奇葩。它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食物,用它能制成素鸡、素鸭、素鱼、素猪肉等仿制菜品,形态逼真,惟妙惟肖。这些以面筋为主料的素仿荤菜肴,堪称中华美食一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记有面筋二法:“一法,面筋入油锅炙枯,再用鸡汤、蘑菇清煨。一法,不炙,用水泡,切条入浓鸡汁炒之,加冬笋、天花。章淮树观察家制之最精。上盘时宜毛撕,不宜光切。加虾米泡汁,甜酱炒之,甚佳。”
生面筋按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面筋半成品,太仓人经常食用的主要有水面筋、油面筋、烤麸三种。《太仓县粮食志》记:“自1980年开始,部分粮油加工厂生产粮油食品,产品主要有:挂面、年糕、烤麸、酒酿、豆芽、水面筋等。”面筋的做法甚多,通过烧、煨、卤汁、软炸、干煸等都可以烹饪出风味各异的菜品来。
水面筋,又称生麸、子面筋。生面筋切成小块或制成小球,下入沸水汆熟制成,色灰白,有光泽,具弹性。太仓传统做法,是在草鸡汤中加入水面筋,真的很鲜美。有的还在水面筋中塞入肉馅,更是鲜美无比。
油面筋,又称面筋泡、油炸生筋。将生面筋摘成小块,入热油锅内炸成圆球状,呈金黄色,中空,易碎。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油面筋多产自无锡。无锡油面筋为中国著名传统特产,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来鲜美可口,用它配料可烹多种菜肴。油面筋除可直接烹饪外,常用于镶馅成菜,如“油面筋塞肉”,红烧、煮汤均美味。
烤麸,又称熟面筋。生面筋经保温、发酵后,平摊在蒸笼中,高温蒸制而成,褐黄色,松软有弹性,有很多气孔,形如海绵。烤麸常见的做法是四喜烤麸。香菇冷水中泡发,去蒂切块。木耳、黄花菜放入水中泡软,木耳撕成小块,花生米放入锅中小煮一下捞出。将烤麸切成小方块,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挤干烤麸块中的水分。锅内热油,倒入烤麸块快速翻炒,炒至表面呈金黄色即可捞出沥干油。锅内再倒油,放入香菇、木耳、黄花菜、花生翻炒均匀,倒入烤麸,加酱油和糖调味,等到烤麸上色后,加适量水转小火加盖焖煮,最后大火收汁,淋入香油即可出锅。
面筋是一种植物性蛋白质,由麦胶蛋白质和麦谷蛋白质组成。面筋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于瘦猪肉、鸡肉、鸡蛋和大部分豆制品,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热量食物,还含有钙、铁、磷、钾等多种微量元素。面筋,是一款营养丰富的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