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耘
寒潮来袭,朔风凛凛,超市购物归来,途经常去的一家拉面馆,望着那沸腾的热锅撩起的细长面条,最喜面食的我,在那袅袅热气香味氤氲中,馋虫在舌尖翻起了筋斗。落座于靠近路边的玻璃窗边,刚点好一碗香喷喷的鸡蛋拉面,侧过头,竟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背着一个大大的蛇皮袋,垂涎不已地痴痴望着这碗面。
愣神片刻,我随即出门对老人说:“老伯,不好意思啊,麻烦您给我帮个忙,我已经吃饱了,结果嘴馋,又要了一碗面,我脾胃不好,吃多了就难受,那碗面您能帮我吃了吗?我父亲和您年纪差不多,他最见不得浪费粮食。”老人皱纹纵横的脸上立刻露出笑容,连声说:“好,好,我吃。”看到老人家吃得有滋有味,我悄悄转动轮椅来到收银台对店主说:“那位老人的面钱我付,麻烦您给我打包一碗青菜拉面。”
不一会儿,店主把打包的面递过来,悄声道:“我在电视上看过你的报道,也很钦佩你对待生活的态度,你虽坐在轮椅上,但我觉得你很多方面,比健康人都健康。我面里给你加了一个荷包蛋,这碗面我送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谁都有老的时候,你让我很感动!”我不由得心头一热,莞尔笑道:“你家的面总有不同于别家的香,我看过一本书叫《水知道答案》,善心都能让水结出美丽的结晶,我想那食物也不例外,难怪你店里总是客人爆满,你是用情怀和善心在打造美食。”我果断地拿出手机付款,还是执意付了两份的钱。
出门行至街上,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直射下来,洒得身上有了丝丝暖意,不由得想起闺蜜芮曾给我讲的一件暖心事。芮是家乡那座城市的融媒体记者,在那个腊月雪后初霁的中午,她外出采访时,看到一位耄耋老人,身上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袄。年关将至街市已陆续摆出年货。老人家拄着一根木棍,颤颤巍巍地站在一家老字号的雪花糖店铺边,他呆望了好一会,想必那在关中四糖中位居首位的香甜酥脆的“渣子糖”,也是老人家最好的一口,他不舍地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走到一家羊肉泡馍馆,老人又停下脚步,袅袅香气扑鼻而来,老人看了好一会,又默默走开了。
当芮快速买好两包裹着红纸的雪花糖,紧走几步追上老人时,她看到一个和善瘦高的中年男子把老人搀扶到羊肉泡馍馆,随即高声喊道:“老孙,给这老人来一碗优质羊肉泡馍,馍掰得碎些,多放点肉,煮烂一点,账我给你结。”那被唤作老孙的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王书记,没嘛达(家乡方言:没问题)。”芮走至店内把两包雪花糖送与老人,她随即与中年男子攀谈起来,一聊方知,这是个孤寡老人,平日的生活全靠政府救济,在区民政局工作的他,是在一次扶贫摸底走访中认识老人的。
正如印度古谚所说,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有些细微的爱,给予的却是人性之暖,它足以让人在暗夜看到光明,在寒凝大地之时感到融融暖意,助人也是暖己,爱出者爱返,当我们心中储满了善意与温良,就犹如给心间点亮了一盏灯,注入了一束光,那照亮与滋养的,首先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