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金
提起老底子的太仓城厢镇,虽说它是太仓县城的所在地,但论其规模并不算大,别的不说,就说像模像样的街道仅有一条,那就是现在东西走向的新华街。
寻溯到解放前,那时并没有新华街这个称谓,老太仓人都习惯称呼它“大街”。那时城厢镇的行政辖区,仅设置为两区,即弇东区和弇西区,以当时的南牌楼为界。
时至解放初期,太仓县政府重新规划城厢镇的街道,把弇西区划分为三条街,即从西城门到公园弄命名为西门街,从公园弄到卖秧桥命名为新仓街,从卖秧桥到现在人民路命名为新华街。弇东区则划分为两条街,从新华街到南牌楼命名为新东街,从南牌楼到东城门命名为东门街。
那个时期,城厢镇的繁华地段就在新仓街和新华街这一带,其中最为繁华的,要数以老大桥为中心,从北壕弄到卖秧桥的一小段,全长不过百来米光景,却集中了太仓商贸业的主要精华,犹如上海的南京路,南京的新街口。
这条街道的南面是与它相并行的致和塘。
当年的新仓街与新华街之所以特别繁华,是因为老百姓历来喜欢择水而栖,在还没有自来水的那个年代,必然把取用水的方便作为择居的首选条件。而致和塘水源充沛,水质清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两岸人脉特别旺盛;再一个原因,就是凡天南海北客人来到太仓,当时唯一的入口处,就是从西门进来,经过新仓街和新华街,然后再到要去的目的地。所以,这两条街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成为太仓县最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那时代,特别吸人眼球的,是闹市中心老大桥东侧,有几家装饰时髦漂亮,销售日用百货的大商店,如“步陞”“荫陞”“徐鼎泰”,明亮的落地玻璃柜里,不仅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还放置了栩栩如生的“模特儿”,尤其到了晚上,分别亮起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此时“模特儿”更加妖娆妩媚。这对当时孤陋寡闻的太仓人来说,真是开了眼界,觉得无比新奇。当时,大多数人家都用不起电灯,使用豆油灯或煤油灯照明,现在看见如此缤纷多彩的霓虹灯,别提多有吸引力了。晚上大人带孩子出来逛街,一定把观光霓虹灯、“模特儿”作为首选。农村人进城走亲访友,为的是想看看霓虹灯、“模特儿”到底是咋样的,以一饱眼福为快。
由福建商人经营的“福成祥茶叶店”,在太仓独家经营茶叶,生意挺不错。福建商人把西湖龙井、东山碧螺春、福建大红袍、金骏眉等一批名茶引入太仓,启蒙了太仓人对茶文化的认知。那时大多数太仓人并不富裕,没条件讲究饮茶,只有少数人为了提高生活品位,饮得起茶,而且追逐名茶。后来茶叶逐渐普及到布衣百姓那里,当然,他们喝的大多是便宜的次等茶或劣质茶。
享有盛名的“王顺记”“朱凤轩”两家面馆,开设在老大桥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两家店竞争激烈,分别在“面汤”“浇头”“面条”上不断改进,生意难分伯仲。每天一清早,大堂里食客盈门,堂倌穿梭吆喝,各地乡音缭绕,氤氲热气满堂飘逸。为招揽生意,店家推行送面到家,货到收款,类似如今的外卖。送面工具用的是竹制的腰子式器皿,分上下两层,最多可放八碗面。
隔开“朱凤轩”十几个门面,有一家“沈永兴”馒头店。虽店面狭小不起眼,名气却响当当,老板用料挑剔,讲究工艺,干净简洁。他家的祖传秘方——以木炭作燃料蒸制馒头,口味特佳,食后留有余香。肉馅馒头“一口露”,豆沙馒头甜而不腻,菜心馒头新鲜可口。往往馒头一出笼,就围着里外几层顾客,不一会儿就售罄。
休闲娱乐场所有茶馆和书场,有名的是“吉庆园”“大陆书场”。“吉庆园”位于老大桥对面,“城厢一小”南面弄堂。上午经营茶馆,下午、晚上开放书场。往往在书场开始前,簇拥着许多卖瓜子花生的、擦皮鞋的、卖香烟的小贩,他们使劲吆喝,缠绕听客,兜揽生意。令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那时香烟可以论支买,烟壳拆开后,买三支五支都行。说书开场后,小商小贩仍不离场,还要等做散场生意。
书场结束前一刻钟,老板允许无票而候在外面听“壁书”的人入场,称之为“放荡书”。此时群众一拥而入,大堂里挤得里三层外三层,说书先生说得更来劲,使出浑身解数,频频出足“噱头”,争取明日听客更多。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太仓县政府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对城厢镇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私营企业统统改为集体企业。
新的体制给城厢镇商业注入崭新的生机活力。太仓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同时发展集体经济,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企业管理,原店面一律换上新招牌。
这时街面上商店增加了不少“陌生面孔”,如新仓饭店、新华饭店、新元昌南货店、老大房食品店、三友文具商店、五金玻璃店、新仓生面店、日新书店、黑灰白照相馆、公兴酱油店,等等。
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年过去,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拉开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序幕,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最辉煌、最有成就感的年代,也是新仓街、新华街变化最大,最为出彩的年代。
这时期城厢镇政府把原来的三街并为一街,即原来的西门街、新仓街并入新华街,对外统称新华街。坑坑洼洼的碎石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道路更加平坦干净了。
在加大对新华街提档改造力度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地融入沉淀的文化元素,修建张溥故居,塑张溥立像,新建公园弄文化街,修缮王锡爵故居,塑文人雅集,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距新华街仅咫尺之遥的“弇山园”,经数度增容扩建后,又重建遐迩闻名的“墨妙亭”,回廊墙体嵌入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墨宝《归去来兮》。这是一块“断碑”,太仓前辈为保护这块墨宝,不让它落入阉官魏忠贤之手,毅然忍痛以“断碑”方式抗拒交碑,终于保住了墨宝。这则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从此传为美谈。
城厢镇政府还拆除新华街的街南商铺,改造成一条长长的绿色长廊,从此新华街的格局更不同凡响,北面商铺林立,中拥绿荫长廊,南有碧波荡漾的致和塘,真是风度翩翩,气质不凡,颇有倜傥潇洒的绅士风范。
新华街既有历经沧桑变迁的成熟美,又有融入多种元素次第发展的时代感,它占尽商业长街的喧闹繁华、致和塘水的优雅风韵、绿色长廊的旖旎迷人、文化沉淀的靓丽璀璨、道路交通的便捷舒坦,可谓得天独厚,美轮美奂,无与伦比。
一位有识之士评说,现在的上海路、人民路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建路,历史短暂,元素偏缺,属后起之秀,前途无量。如果论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敦厚,环境之优雅,格局之合理,商业之繁荣,那么,城厢镇新华街,无愧为太仓史上第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