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市场·消费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朋友圈美食,还能“香”多久

  

  

  

  □本报记者 王志伟

  

  让人垂涎欲滴的麻辣小龙虾、美味诱人的纯动物奶油蛋糕、齿颊留香的各式卤味……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发展壮大,各色美食在网上购物平台热卖,其中个人自制的食品更是在微信“朋友圈”里持续走俏。

  朋友圈里种类繁多的自制食品,满足了吃货们的口腹之欲,但是这些自制食品真的像卖家说的那样,纯手工、零添加吗?有没有什么保障?如果出了问题又该如何维权呢?……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朋友圈美食,成消费新“食”尚

  

  

  很多市民打开朋友圈,经常会刷到各类自制食品。一组组色彩诱人的美食图片再配上卖家的刷屏“吆喝”,可以说俘获了一众吃货的心。

  “工作忙不想做饭,通过微信订餐,能送货上门,新鲜制作用料足,坐在家中也能享受热腾腾的美食。”市民陆小姐由于经常加班的缘故,独居的她一天三顿饭基本都靠外卖。吃腻了外卖店的大众餐,朋友圈里一些“私房”美食成为了她的最爱。

  “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朋友的朋友,一般知根知底,应该可以放心购买。”市民李女士经常在朋友圈购买自制食品,她表示朋友圈里大都是熟人,比较放心,而且大多预订后当天就能配送上门,再加上卖家现做现卖、用料纯天然,她对此很满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人选择在朋友圈下单美食,不仅是因为方便、快捷、花样多,而且可以对成品、原料提诸多要求,挑三拣四也没问题,称得上是私人订制,这种感受是去实体店买不来的。

  ■食品安全问题,让人有担忧

  如今,在朋友圈选购美食已俨然成为一种消费“新食尚”。不过,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很多卖家都宣称自家的食品“纯手工”“无添加剂”“健康安全”,但是否能放心食用,仍然是不少消费者心头的顾虑。

  “之前在朋友圈买了几斤自制的香肠,没想到到手之后,味道太咸不说,有几根还出现了发霉情况,之后的沟通退款也很不顺利。”“到底用的什么食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制作、卫不卫生,这些都看不到。”“之前买过一次卤牛肉,味道很赞,后来又买了两次,味道完全不一样,怀疑根本不是一个人做的。”……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在朋友圈购买过自制食品的市民,其中有过不太美好经历的人不少。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除了部分实体店家以朋友圈作为营销手段外,朋友圈自制食品的卖家大多没有实体店,也没有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健康证等,一般都是在自家厨房或者租借的房子内加工制作。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作、再到储藏运输,都没有食品安全监管,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很难确保食品安全。另外,朋友圈中的交易监管难度大,买卖双方基本属于私下交易,有时连卖家姓名、住在何处都不知道,消费者如何维权面临很大问题。

  ■转型实体店,寻发展新路

  市民顾小姐平日里热爱制作各种烘焙,杯子蛋糕、动物小饼干、蛋挞等,做好之后拍照上传朋友圈。她表示:“一开始只在朋友圈里分享,给家人吃或是送给朋友品尝,后来越来越多人表示喜欢,就有了在朋友圈里出售的打算。”有空的时候,顾小姐还经常发布一些制作流程的现场照片以及原料采购图,靠信任来建立买卖关系。短时间内,就有了稳定的顾客群,生意也越来越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朋友圈的卖家跟顾小姐一样,是由个人兴趣爱好发展而来的,主要把自制食品卖给熟人和回头客。不过,让很多市民吐槽的是,在朋友圈,似乎只要会点手艺,有一部手机就能做生意,分分钟开启销售模式,自制食品的售卖门槛太低了。朋友圈卖家的良莠不齐,也让人心有担忧。

  对此,一些卖家也坦言,在朋友圈售卖自制美食,靠的多是信任和口口相传,缺的是资质。随时可能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平台限制或是被人举报查处而垮掉。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真正有心创业的卖家已经开始行动,他们靠朋友圈售卖自制食品起步,积累了一定客源后,转型升级为实体店。去年底在市区开了实体餐饮店的李女士告诉记者,一方面她可以更好地招揽顾客、稳定客源,另一方面主动接受监管,也能让顾客吃得更放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观点
   第05版:新闻·创新
   第06版:新闻·时事
   第07版:周刊·收藏
   第08版:市场·消费
朋友圈美食,还能“香”多久
化解预付卡消费纠纷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跌!蔬菜价格回落
世友地热地板>>>
“懒人调料”逐渐走俏市场
华联天地 喜迎27周年庆
太仓日报市场·消费08朋友圈美食,还能“香”多久 2021-11-18 2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