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荣
4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太仓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沪太同城化进程的新闻。这两年,太仓借助长三角一体化、沪太同城化的东风,积极围绕规划、交通、产业、科创、生态、民生6个方面全面融入大上海,“沪太同城化”的举措也是一件接着一件。
——本报4月8日报道
当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为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作为沿江临沪的太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胆魄,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笔者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具备,现在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把每一件事做好,特别是在交通、产业和人才等方面要下足功夫。
交通可以将太仓与长三角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将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已经通车的沪苏通铁路,不仅结束了我市“地无寸铁”的历史,更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下一步,太仓将汇集沪苏通铁路一期、沪苏通铁路二期、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和苏锡常城际铁路以及闵嘉太城际铁路,形成“5+1”轨道交通网络和东西南北相互贯通的交通枢纽,成为苏州进入上海的重要枢纽门户城市。让交通运输这个“先行官”打头阵、当先锋,是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是用交通运输的纽带将区域城市串线成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今天的太仓,也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公交无缝对接、打通省际断头路、推进高铁建设、实施水铁联运等交通项目的一体化发展,让沪太互联互通的宏伟蓝图走向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现实。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从上海的带动与辐射,到与上海的对接和融合,太仓的姿态正悄然发生变化。“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培育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先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创新建设生物医药载体平台,承接上海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成果,培育长三角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强化与上海大飞机产业对接协作,不断提升太仓航空航天产业的标识度。此外,我市还要积极融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扮演上海的功能区,成为上海科创产业的孵化基地和制造基地。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与上海等地的其他领域对接、产业对接,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配套,推动高端成果来太产业化。
长三角区域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高地,太仓作为环沪卫星城中的闪耀新星,本就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借助身处长三角核心圈的优势,我市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链接高端智慧、高层次人才、高水平载体,通过向上海等地“借脑引智”,致力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实现了企业创新发展、产业迈上中高端。如今,西工大、西交利物浦太仓分校以及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落户,为太仓的未来发展带来宝贵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我们应该深入实施“大院大所”战略,提升现有科创载体、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行质效,抓牢用好“两校一院”创新资源,更大力度引进一批重大科创载体平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的活力极,打造科研成果转化的活力极,着力在科创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项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长三角最具发展活力地区之一的太仓,其发展前景更值得看好。未来,太仓必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接轨大上海、服务大上海、融入大上海,勇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