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庆丰村重点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吃苦的新型职业农民——
□本报记者 周琦
秋收秋种已结束, 双凤镇庆丰村的两个95后委培生韦颂和施佳豪依然忙碌着,一个忙着为客户送米,一个忙着丈量田地。
“今年收成蛮好的,水稻每亩收获500多公斤。” 韦颂、施佳豪和镇里的其他两个委培生今年“承包”了村里300多亩的土地种植水稻。耕地、育秧、植保、收割等一系列农活,他们都能独当一面。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通过咨询农技站技术人员和种田大户,还是顺利解决了。” 韦颂估算了一下,今年收入不错,预计明年他和“小伙伴们”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庆丰村现代水稻产业园不断扩幅,仅村里富华农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面积就达到了6000多亩。当前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偏低、老龄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面对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庆丰村党委把这件事作为党建书记项目来做,积极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重点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吃苦的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委培生、村里的种植大户和村青年干部成为我们主要的培养对象。”庆丰村党委书记马健介绍说。“对于委培生来说,学习了几年的技术,现在是让他们真正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为了让新型职业农民尽快成长, 庆丰村开展农业种植技术、农技科技操作理论集中培训;通过与市农机推广中心结对共建,开展机械实物拆装维修演练与讲解;开展农业技术革新,进行相互交流培训;通过打造农业实践教育基地,提供培养定制村干的实践课堂,一方面推进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农时季节的紧密结合,让新型职业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做到“懂技术”。
同时,庆丰村农业产业积极培育“村合作社+大农户”的模式,像庆丰村21组的种粮大户高伯明就种植了450亩地,年纯收入近20万元。像高伯明这样的大农户庆丰村就有20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庆丰村以稻米为特色产业,积极建设水稻产业园区。完成了水稻产业园区主要道路、桥梁、河道、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水稻产业园区内“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林成行”。
此外,庆丰村成立的合作农场先后建成育秧大棚、仓库、机库房、晒场、烘干中心、大米加工及保鲜库房,并配备高速插秧机30台、大马力拖拉机7台、久保田收割机6台、农药喷洒机等一系列现代化农机设备,进一步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庆丰村在全市率先完成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良种覆盖率和机插秧率达100%。
为了让新型职业农民觉得农村大有天地,通过组织交流、谈心谈话等形式,让他们扎根农村;积极帮助他们跑经营、联系客户,助力新型职业农民起好步、开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