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篾匠爷爷

  □韩晓玲

  我的爷爷是个木匠,家里有一间堂屋是他的工具间。记忆深处,那里有各种尺寸和造型的推刨,以及它们刨木头后留下的刨花所散发的清新气味。

  他的名字叫进贤,其实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他不是我的嫡亲爷爷。他原本姓陈,是后来“进”到韩家的一个“贤”能的人。但小时候,我常常因为谐音,误以为他的名字叫井盐。他待我很好,我也喜欢跟他待在一起。他做过什么家具我记不清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会用竹子做各种容器——竹篮、箩筐、簸箕……四邻八乡的人时常来请他定做容器。他从来不会拒绝,总是按照人家要求的尺寸和造型,一丝不苟地完成。其实他更像一个篾匠,但他到底学过这活儿没有,不得而知。

  首先,他去竹园里挑选两根粗壮笔直的哺鸡竹子,去掉枝杈后拖进堂屋。第一步是用一把弯的竹刀给竹子刮节,去除竹子表面的竹节。表面光滑以后,第二步就是开竹了,将竹子对半均匀破开。破开后再去除竹子内部的竹节。这一步也被称为去节。再将半爿竹子均分,一根竹子均匀分成十几根篾条。然而,这样的篾条无法使用,还需要对篾条进行细加工。只见爷爷将一根长长的篾条拿到胸前,用竹刀剖开竹皮和竹芯,右手保持不动,轻巧用力,左手慢慢迎送,一根篾条又分成浅黄色的和带青皮的两根篾条,这一步被称为分青黄。接下来要修边,修整篾条边缘。修完以后,篾条上刺人的竹竻就少了。然而此时的篾条依然太厚,不利于操作,还需要再次剖薄篾条。最后打磨,刮平篾条表面,此时的竹子已是柔韧细长的篾条了。

  这样的备货可能需要耗费爷爷一整天的时间。他干活很慢很慢,慢到每个动作都在耽误时间,但爷爷的活儿很细很细,细到每个成品都像艺术品。我是没有耐心全程观看,但最后一步打磨,我肯定不会错过——打磨出来的竹刨花青青白白的,卷卷的,捡起来贴在下巴上,嘴里发出叽里咕噜的自创语言,装卷胡子洋人逗爷爷笑。有时放在头上,假装洋娃娃的头发,围着堂屋跑来跑去。处理好的篾条,他是不许我碰的,生怕我稚嫩的小手戳到障(南方方言,指篾条上可能扎手的小刺)。但他却连手套也不戴,似乎这粗壮有力的手根本不会受伤一样,但细看还是有不少裂纹。

  隔上几天,乡邻就能来带走一个尺寸满意的箩筐或者大小趁手的篮子。

  再后来,出现了一种宽度两公分左右的白色塑料包装带,爷爷就用它来编箩筐,那种可以挂在自行车后座一侧装东西的箩筐。这样就大大省去了破竹备篾条的时间,但它不如竹篾器耐用,有时会见到乡邻拿着破了一个洞的箩筐来请爷爷补。补毕竟比编要快许多,但爷爷依旧保持他的风格,慢条斯里地沉浸在他的世界里。邻人了解他的心性,也不催促,就慢慢等着。

  有一天,他自行车的前杠上出现了一个用塑料包装带编的小椅子。我满是惊喜,他的脸上洋溢着得意。马上试试。他单手把我抱上小椅子,开始骑行。他的双臂抓着车把手,把我环抱住。我顿感脸上呼呼生风,眼前的道路不断晃动,吓得我连说“太快了太快了”。爷爷没办法,劝我目视前方,看得更远一点,但我还是被吓得直吵闹,爷爷只好下来慢慢推行,我才安静下来。

  如今,我驾驶着汽车可以开到一百码开外,但想起小时候坐在爷爷的自行车上,看着前面道路不断晃动的恐惧感还是记忆犹新,无法解释。每次坐他自行车,他都必须慢慢推着往前,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自然会延迟许多,而我却可以轻松愉快地慢慢观赏一路春夏秋冬不同的风景。

  在这样一个看视频都要用1.5倍速甚至2倍速的快节奏时代,爷爷的慢工出细活,让我更加怀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区镇新闻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我的篾匠爷爷
儿时的夏天
金波鹬影
鹊桥仙·叹七夕
七绝·夜饭花
水中的生死困斗
跨越十年的热血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我的篾匠爷爷 2025-08-29 2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