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上海兜兜看看

  □凌微年

  太仓离上海着实是近,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有近水楼台之便,所以许多太仓人在上海求学、谋生、创业,其中一些佼佼者则风生水起,脱颖而出,成为上海滩上各行各业的精英乃至翘楚。我似乎有个偏好,每到一地,总喜欢寻访历史陈迹、名人旧居,实地看上一眼,思千古幽情,叹岁月沧桑。就上海而言,开埠以来的摩登新潮、引领时尚,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记忆,都是我感兴趣的存在。于是,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去上海兜兜看看。前几天又去了一次上海。吃过早饭,前往太仓南站,举目四望,乘车人还真不少,其中年轻人居多,估计多是往返沪太间的上班族。仅仅半个小时,“下一站上海”到了。

  虽然没有做详细攻略,但也算是有备而来,此行主要目的是寻访太仓俞氏三兄妹——俞凤宾、俞颂华、俞庆棠的史迹。俞氏的老宅是以前太仓很有名的武陵街鸳鸯厅(现移建于南园)。三兄妹的父亲俞棣云是得风气之先的杰出人物,考中过清末太仓童子试第一名秀才,还曾在上海广方言馆学习外语和自然科学,更不同凡响的是他毅然放弃仕途,改习新兴的电报行业,用两年半时间主持完成了台湾到大陆的海底电缆的铺设,被台湾巡抚刘铭传报请朝廷嘉奖,也深得洋务派大佬盛宣怀的器重,被推荐出任上海电报局总办(局长)、电报学堂总办(校长)。三个儿女个个出类拔萃,老大俞凤宾是一代名医,老二俞颂华是著名报人,小妹俞庆棠是与陶行知齐名的教育家。

  此行第一站是坐落于长宁路的华东政法大学。走出虹桥高铁站,坐上地铁2号线,在中山公园站下,随后穿过这座具有英伦风格的公园,马路对面就是华东政法大学。这里曾是有“东方哈佛”之誉的圣约翰大学以及圣玛利亚女中的旧址,沉淀着中西交融的历史底蕴,而今日又成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新旧交织,别具韵味。华东政法大学开放包容,没有预约之类的限制,校外人员可以自由出入。漫步在校园林荫道,逐一打卡思颜堂、格致楼、六三楼、交谊楼、韬奋楼……那暖红的墙体,深灰的瓦顶,拱形的长廊与高耸的钟楼,给人以浸润着百年沧桑的舒适感,难怪导演们对此处青睐有加,《何以笙箫默》《情深深雨濛濛》《建军大业》《微微一笑很倾城》《玫瑰故事》等电视剧都在这里取景。

  于笔者而言,更吸引我的是这里藏着太仓俞氏三兄妹的故事。俞凤宾14岁入读圣约翰大学,先学习中学课程,后攻读大学医学部,差不多有十年的青春岁月在这里度过。因为是教会大学,学校全英文授课,医学生的学制长达7年,学费昂贵,想必此时的俞家财力是不错的。好在俞凤宾没有富二代常有的纨绔习气,读书期间就被英文教师颜惠庆(后做过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国务总理)选中,参加了由他主编的《英华大辞典》的编纂工作。这本辞典相当于小型百科全书,编辑必须是学养深厚的专业学者,同时具备卓越的语言表达和转换功底,可见俞凤宾是妥妥的学霸。唐文治有一篇《俞凤宾医士学业记》,文中称赞他:“在学时为高材生,端谨诚笃,为侪辈冠”。俞凤宾在圣约翰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又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俞凤宾将私人诊所设在靠近外滩的南京路上,由于医术好,诊疗服务收益颇为可观。俞凤宾为人热情,慷慨大方,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一开始负责总务,实际上是具体操持会务的“秘书长”角色,后出任中华医学会第三届会长,主动承担了中华医学会与《中华医学杂志》巨额的会务、编辑与出版成本,甚至连他的诊所也成为中华医学会的办公会所。俞凤宾的侄孙俞梅荪先生听说我要去上海采风,热情洋溢地告诉我:他的祖父俞颂华与哥哥俞凤宾感情甚笃,常常来圣约翰大学哥哥的宿舍玩,一坐下来,就喜欢翻阅桌子上的各种中外报刊,由此而萌发了做报人的愿景,终于成为著名报人。

  如愿以偿来到了俞凤宾就读的圣约翰大学旧址,但俞凤宾当年就读时在哪个教室,住哪个宿舍,已经无法寻访。其实也无关紧要,我想,自己特意造访此地,无非是礼敬先贤,出于情怀吧。俞凤宾的胞妹俞庆棠就读于圣玛利亚女中,与圣约翰大学毗邻,以篱墙分隔。俞庆棠的学妹、作家张爱玲笔下有这样的描写:“我常常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望着圣约翰的男生们在草地上打棒球,听得到他们的欢呼声。”如今两校连成了一个校区,但女中旧址的老建筑已所剩无几,只能伫立一会,看上几眼,遥想当年俞庆棠在此经历了丧父之痛,也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作为该校学生会主席,发动同学们游行、演讲、募捐,还办起了贫民夜校,可以说,这是她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的起点。

  从华东政法大学出来,扫码租了辆自行车,向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江苏路(南北向)、愚园路(大致为东西向)一带的历史文化街区出发。这两条马路是清末民初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而成,呈十字相交,方圆几里是老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留存了成百上千幢花园洋房、优秀历史建筑,近代史上一大批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身影,值得参观的点位很多。时间有限,我选择先去江苏路480弄的月邨,这里坐落着一个民国初年建造的假三层花园洋房建筑群,整体为西班牙风格,又融入了些许中国传统建筑元素。1946年初,历经颠沛流离之苦的俞颂华一家终于从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回到上海,租住于此。房子是俞颂华的夫人钱梅先(太仓人)出面租的,二房东是太仓本家亲戚,她想当然地认为俞颂华是大名人,肯定很有钱,热情欢迎俞颂华全家三人到此住下。俞颂华是大名人不假,他与瞿秋白一起前往苏俄考察,成为中国最早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的记者;他主编创办《申报月刊》,曾任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报《申报》总主笔即总编辑,被黄炎培誉为“新闻界的释迦摩尼”。然而,此时的俞颂华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两袖清风,一身是病。有钱的哥哥俞风宾早已英年早逝,所以一开始租了假三层朝北一间约15平米的小屋,作为栖身之所。之后,二房东要求把朝南间19平米也租下来。由于租住朝北间支付了几根金条作为顶金(“顶”,老上海的特殊租房术语),这是俞颂华全家的全部财产,实在无力再租住朝南间了。当时上海住房十分紧俏,租金昂贵,加上俞颂华重病在身,不便再搬家折腾,只好向朋友们借钱东拼西凑,把朝南间也租下来了。就是在这困顿之际,俞颂华绝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自言:我这根老骨头还是硬的,拒绝了留德时的老同学朱家骅许以汽车、花园洋房的丰厚条件,去办一家报纸的邀约,宁愿去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做新闻系主任。一年后,俞颂华终因肺病不治,燃尽了生命之火,享年仅55虚岁。我站在小楼下,凝望那斑驳的阳台,徘徊许久,感慨万千,只能拍几张照片留念,眼前浮现的是俞颂华瘦骨嶙峋而又铁骨铮铮的形象,心里升腾起衷心的感佩。

  出了月邨,便寻访愚园路历史名人墙,在这里,我找到了俞颂华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一面墙上的“左邻右舍”是:康有为、梁启超、教育家陈鹤琴、女作家张爱玲、音乐家傅雷、大学者施蛰存和参加1946年东京审判的月邨邻居杨寿林。接着,又顺道在善钟里、光华里、岐山村、安定坊几个名人故居前打卡。此行的最后参观点位是附近的巨鹿路,据说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有着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风貌。于是循着导航,准备走马观花地看一下。骑行经过路边的景华新村,不禁眼前一亮。嗨!弄堂口牌楼上“景华新村”四个大字的笔法太熟悉了,果不其然,是太仓籍大画家朱屺瞻的墨迹。弄堂口镶嵌着一块蛮大的彩色墙板,上有一张朱屺瞻教小朋友画画的照片,还有文字介绍:“景华新村,巨鹿路820弄;砖混结构,1938年竣工,因花园风景华丽而名景华。1959年,中国艺术大师朱屺瞻迁居到景华新村,屺老90岁以后的大量作品,就是在这里创作而成。”循着门牌号走到景华新村12号,但见一座联排三层楼,其中一个单元的三个楼层就是朱屺瞻的居所,弄堂里的一个老者告诉我:“二楼有一间画室,有齐白石题写的‘梅花草堂’的匾额。”稍有点遗憾,大门紧闭,似乎没人居住,无缘进去参观,我只能透过旧居的窗棂张望,努力寻觅那一缕跨越百年的丹青之光。

  离开景华新村,准备打道回府,结束一天的老上海文化之旅。突然,眼前再次一亮:马路对面有一面硕大而醒目的《江南画坛宗师·朱屺瞻》的艺术文化墙,策划人精选了屺老的一些代表作,融合了先生的生平故事,打造了耳目一新的开放式艺术空间,它如同一本“露天艺术教科书”,将一代宗师的丹青传奇从深巷引向街衢,与来来往往的人们一起穿越时空,赴一场关于“江南书画”的对话。估计花费不会很多,却特别引人注目,如此创意,值得点赞和借鉴。时间不早了,挥挥手,该暂别上海了,夹杂着些许疲惫,充溢着不虚此行的满足感,回太仓吃晚饭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区镇新闻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去上海兜兜看看
父亲的护宝传奇
大地的油画
山中的岁月
他从梦中来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去上海兜兜看看 2025-07-18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