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肖朋)为不断提升人民调解的知晓率和关注率,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引导全市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小微网格长等多方力量开展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今年以来,全市开展人民调解宣传活动92次,开展讲座86次,在活动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
延伸人民调解触角。我市创新宣传模式,采用小品、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拓展人民调解宣传范围,并发放人民调解服务指南,方便群众遇到纠纷时就近调解。与此同时,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册、邀请村(社区)法律顾问现场开展法律咨询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人民调解的申请方式、便利条件,推动人民调解触角向矛盾纠纷萌芽的最前端延伸。
发挥青少年宣传作用。邀请青少年走进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室,聆听“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讲真实的调解故事,并阅读人民调解相关宣传资料,让“有纠纷,先调解”的观念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我市还组织青少年零距离体验人民调解,沉浸式感受法治氛围,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 让青少年化身人民调解宣传员和传播者,把听到的、看到的调解故事讲给家人、同学、邻居们听,传输“人人都是调解员”的观念。
强化讲座宣传实效。邀请调解专家、村(社区)公共法律顾问开展民法典专题法治讲座,结合基层矛盾纠纷的特点,以案释法、以案普法,用群众听得懂、说得清、用得上的方式讲解如何申请人民调解。此外,调解专家还讲解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劳动纠纷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和参与讲座的人员积极互动,提升人民调解的知晓率、首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