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
学校现在被称为“省沙高”,但我仍习惯多年前的称呼——沙中。
沙中,诞生110周年了,如一条长河,浩浩荡荡,不舍昼夜。我,从工作到临退休,整整37年,似一脉小溪汇入沙中长河,涓涓前行,乐在其中。
浪花朵朵,水声潺潺,成为了我清澈而多彩的沙中记忆。
我的沙中记忆从1987年8月开始
那天,是我第一次到沙溪,第一次到沙中。揣着毕业分配通知书,我踏上浏河前往沙溪的公交车。下车后,沿着老街一路问讯。夏雨突降,猝不及防,走进北弄的一户居民家避雨,那位大伯得知我是沙中新教师后,竖起大拇指说“真了不起”。雨点渐小,我感谢了大伯并告辞。大伯借我一把伞,说“小青年首次亮相形象重要”。那把伞是当时流行的折叠伞,伞面蓝色。
撑着那把伞,踏着石板路,向南走到西门街后右转走不到百米,就来到沙中校门口。校门面南,东侧水泥柱上挂着木质校牌——太仓县沙溪中学,行书隽秀。正对校门,一棵雪松,高大挺拔,葱郁苍翠。驻足观望,兴奋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每个太仓学子都向往的中学,太仓唯一的省重点中学。当时整个苏州只有九所省重点中学,后来被称为“老九所”。
那年有两张照片很夺目。一张是校长王庸柏和两名高考状元的合影,另一张是任课老师和两名高考状元的合影。当年高考苏州市三个高考状元,分别是理科类、文科类和外语类,沙中占了两个,顾洁同学获文科类第一名,王进同学获外语类第一名,并获“李政道奖学金”一等奖。这两张照片记录的就是这个高光时刻。
初为人师已令人紧张,更何况在如此优秀的学校。当时语文组老教师占大半,优秀教师云集。他们各具个性,或浪漫华丽,犹如诗人;或高门大嗓,犹如大炮;或柔声细语,犹如春风;或沉静严肃,犹如深海;或热情朴素,犹如兄长。在我这个小青年眼里,他们各怀绝技,课堂各具特色:激情昂扬,从容温婉,严谨洗炼,质朴实用……异彩纷呈,令人赞叹。
正是这些前辈稳定了我不安的心。有一次,一位老教师拿来了一条在当时难得的好烟金牡丹,分享给我和同年入职的另一位青年老师,我们每人三包。那一刻,心里既感动又轻松——我和老教师成了烟友,成了可亲近的人。如果说,前辈的课是我这个青年教师学习的资源,那么,这金牡丹对我而言,则有重要的情绪价值,让我温暖至今。
一把蓝色雨伞,两张高光照片,三包金牡丹,就是我初见沙中时的惊艳光影。
1997年7月的沙中烟火很亮
七月烟火,高考捷报,是每个高中的师生们拼搏后最舒畅的欢乐时刻。
1997年沙中绽放的烟火璀璨绚丽。那年高考,沙中总分位列江苏省96所重点中学第七名,往年,沙中排名在三十名左右。吴健、刘云清同学分别列苏州市高考理科第二、第三,并获“李政道奖学金”二、三等奖,刘云清同学还获国家“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学金”。
整理校史,沙中还有一段光辉岁月深深震撼我心。1959年高考,沙中多门学科成绩名列全省第一,上级政府拨款建造“冠军楼”以旌其功。《新华日报》社派记者驻校一周,以《鸡毛也能飞上天》为题对沙中作了全面报道。1960年,学校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全省共44所)。同年,获“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国务院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等称号,校长代表学校出席北京“全国文教群英会”。
1997年的烟火照亮了那晚的沙中夜空,也照亮了辉煌的沙中史册,与1987年的高光相映成趣,更与多年前的沙中荣光遥遥相对,熠熠生辉。
沙中史册,星光灿烂。196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0年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2年被确定为合格的省重点中学,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转评为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首批四星高中全省共96所。
新时期的沙中金句
进入21世纪,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有关教育布局的不断调整,制约了沙中的发展,也考验着沙中人的毅力与智慧。
“今天我以沙中为荣,明天沙中以我为荣。”坚定自豪自信,激发豪情壮志。
“多元发展,特色办学。”是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沙中“五育纯全”传统理念的融合,给学生铺设了更多通往成功的赛道。
“敦本务实,抱朴含真。”是对教育本真的探索,也是对沙中文化的深挖,“沙中冠军精神”有了新的内涵:理想与坚持,自信与超越。
“做自己的冠军。”“做最好的自己。”回归本体,关注成长,因材施教,不执念于分数,更执着于人的发展。
……
这些沙中金句,是“勤、谨、信、进”校训的不同表达。
这些沙中金句,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是一代代沙中人与时俱进的办学策略,更是一代代沙中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锤炼。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之河奔流,沙中弦歌不辍,芳华灼灼。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沙中这条长河也是如此,沙中不再是110年前刘师竹先生创办时的沙中,也不再是我1987年初见时的沙中;但沙中又依然是原来的那个沙中,质朴而大气,温厚而灵动,务实而奋进。
我在这样的沙中工作,待生如友,陪伴一届届学子奔赴前程,成长为太仓市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在校办工作16年,领略校史,体验校史,理解沙中精神。
我在这样的沙中生活,结婚生子,曾经一家三口在高三;结交好友,享受浓淡相宜的君子之风;从挥斥课堂、血气方刚的小青年,到退居图书馆、苍颜白发的老教师。
我不再是我,我又依然是我。
愿每一个沙中人都拥有值得珍藏的沙中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