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倏忽夏风至

  □程玉玲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时至盛夏,万物蓬勃生长,绿色极力铺陈造势,绿得浓烈、绿得浩荡,渲染出一个葱茏世界。放眼望去,山峦树木繁茂,沟渠幽草葳蕤,田野绿浪涌动。浓浓淡淡的绿中,定能见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致,那荷是向夏而来,那花是盛夏的胎记。

  田田荷叶在碧水间铺展,舒卷开合,沙沙作响,荷叶上的水珠如滚玉般,别有意趣。荷花有红有白,深深浅浅、高高低低,或挺立、或掩面,风姿绰约,娇羞不媚俗,让炎炎夏日也心动不已。飘起的缕缕清香,引得蜻蜓翩翩而至,这朵闻闻,那朵嗅嗅,终究未能分辨出哪朵更胜一筹。落水的片片花瓣,仿佛在无声诵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凉恬静之感漫上心头。

  这个时节,正是江南梅雨季。可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天气多变,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在电闪雷鸣中倾泻。雨来得急,去得也快。雨一过,气温也就凉爽了许多,碧绿的树木闪着晶莹剔透的光亮,连鸟的啼鸣声也爽利多了。田间的庄稼在烈日与雨水轮番的催促下,一个劲地生长,愈加茂盛。

  在丝丝细雨中,我与姐妹们来到网红打卡地——百亩荷田赏花。绿意盎然的田野,水墨般的古镇,婀娜多姿的小桥流水,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我们各自穿戴着心仪的服饰,花枝招展地在荷田中的栈道上,似蝴蝶般时而聚拢,时而分开,变换着各种姿态与红花白花合影,最后还要与百亩荷田来个全景照。每一个来过的人都留下了美丽的记忆,但还是不舍离去,流连忘返。

  这个时节,田间也更需要管理,只见远处地头有戴着草帽的人在辛勤劳作。看见这一幕,我的思绪不禁飘向远方,穿越时空,来到了“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年代。那时,我跟着乡亲们一起也似这般在田头劳作。劳作之余,中午歇息打个盹。无奈,那时的住房条件较差,暑气穿过屋面在室内蒸腾,连桌子板凳也烫人,门前那要几人合抱的大树自然是个乘凉的好去处。小花狗也睡在那里,吐着舌头,喘着粗气。在浓荫下享受清风拂面,尽管蝉鸣声声,且当催眠曲了。

  小憩后,房东大娘捧出用井水浸了半天的大西瓜,一刀下去,露出鲜红的瓤。我咬上一口,味道甜美,凉气四溢,既解渴又降暑。大娘还教我怎么识别瓜的生熟,方法是一摸二听三看:瓜皮摸上去滑滑的,用手指轻弹听到“咚咚”清脆声,看瓜蒂变细枯萎。有了这三点,一定是熟瓜。从此我就用这方法挑瓜。

  夜幕徐徐降临,风也渐渐停歇了。那时家中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只能睡在星光下,似乎这样才是夏日的模样。门前地面上用水降温,一盆水泼下去,地面滋滋作响。竹床、椅子、凳子都搬了出来,用来乘凉,两张长板凳一拼可当床用。月色似银,星星点点,房屋、树木影影绰绰,成了一幅美丽的剪影。

  我仰面朝天,数星星、看银河、听牛郎织女的故事。四周蛙鼓虫鸣,萤火虫一闪一闪,拿出蒲扇慢慢摇啊摇,不知何时进入了梦乡。直到午夜时分,才被房东大娘叫醒回屋睡觉。

  那时,条件好的人家买了电视机,成了全村人的喜讯。电视机会放在门前场上,虽然是黑白的,尺寸也不大,但乡亲们围坐在一起,一边乘凉,一边跟着剧情,时而欢笑,时而叹息,看得津津有味。

  此时的黄鳝体壮肥腴,肉嫩鲜美,营养丰富。出于好奇,有两次,我跟着房东大爷去看他放笼子捉黄鳝。傍晚时分,落日染红了半边天,我跟在大爷后面,看他将带有诱饵的笼子放入绿莹莹的秧田,并用力下压入泥。天蒙蒙亮时,他就去收笼子,每次都有收获。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许是满目叠翠,许是瓜果解馋……诗人满心欢喜。“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即便无风,心静自然凉,那是一份超然,一种内心的澄澈。“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一“送”一“滴”,如此美妙。试想,在纳凉时,鼻间幽幽荷香、耳畔丝丝清音,心也安然,身也清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民生·热线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邂逅“旧城以西”
美丽的遇见
临窗听雨
雨中赏荷
倏忽夏风至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倏忽夏风至 2024-07-12 2 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