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明
“把酒登高,望北固、崩涛中断。”这是清代诗人吴伟业《满江红·重阳感旧》中的词句。旧时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远游等习俗。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重九日登高怀故人》诗曰:“频年摇落伴风尘,回首连枝泪满巾。今朝兄弟茱萸酒,却向天涯忆远人。”《太仓县志》记:“重阳节,古时习俗,是日必须登高和佩带茱萸,以示‘避难去邪’。”古人认为重阳登高可以避难去邪。登高的处所,山、冈、楼、台、塔皆可。那么,古代太仓人重阳节去哪里登高呢?
东郊。明代太仓人张采《九日同子常东郊即事》诗:“郊行寻野胜,秋远菊花天。沟曲初移径,溪深好放船。冷枫当岸落,高柳隔篱穿。试共登楼望,寒城起暮烟。”诗中描写了重阳日与友人游东郊登楼的情景。
东园。东园在东门外半里许,由明万历首辅王锡爵所建,占地数十亩,楼阁廊亭,为登高佳地。清代太仓诗人王原祁《九日东园登高次东白韵》诗:“秋光辜负已秋深,令节家园试一寻。桥挂碧萝穿竹径,廊依红树抱山岑。登楼百感难消酒,促坐同心快盍簪。回念旧时开绿野,幸存松菊到如今。”
钟楼。清《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记:“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群集梵钟禅院登楼击钟,谓之登高。”明代太仓诗人王衡《九日登钟楼寄友人》:“高秋物色正宜晴,水潦全收野楚平。樯树远摇潮影白,钟声寒带月华清。相遗糕饵还乡土,老见茱萸似弟兄。三十五番生日过,几回风雨上东城。”可惜的是,据《宣统太仓州志》记载:有几百年历史的梵钟楼于同治三年六月大风楼毁,无登高处矣。
凤冈。“冈身”是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明代太仓人周在《九日同诸兄弟登凤冈》诗咏:“赏心又遇登高节,短发还吹落帽风。三径黄花秋色里,千山红树夕阳中。乾坤浩荡舒双眼,岁月侵寻趱一翁。纵使明年俱健在,不知何处与谁同。”
亭。清代太仓文人毕沅《重阳登望河亭独饮》:“感时漫许鬓丝催,不欠清光欠好怀。枫菊眼前迎客艳,蛟鼍杯底送云来。九秋凉雨悲谁遣,万古洪流去不回。吟侣半随黄叶落,茱萸懒插上高台。”
寺院。清代太仓诗人汪学金《和曾宾谷九日崇效寺登高之作》诗:“君说城南路,秋云碧几层。偶寻黄叶寺,不见白头僧……”王原祁也有《和东白重阳登高》诗咏:“九日登台秋气高,晴空一望客心劳。云开野寺千寻塔,风冷重城一带濠。亲远未能随采菊,官闲犹喜漫持螯。”寺院中一般都有塔,诗中描写了寻塔登高的情景。
穿山。《璜泾志略》录:“九月九日,士人多至穿山登高,寻菊花。”吴伟业有《穿山》诗咏:“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废寺三盘磴,孤云五尺台。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旧志载:穿山,高十七丈,周三百五十步。山有一大洞,通南北往来,故名穿山。山上有倚天壁、崩云磴、天门顶、仙人岩、起云峰、石佛洞等十多处景点。九月间,满山金灯花盛开,游人云集。为旅游胜地,也是人们登高之处,可惜后被凿为平地。
灵岩山。太仓附近的名山也是古人登高的好去处。明代太仓诗人王世懋《九日登灵岩时家兄不至》诗:“九日灵岩秋自悲,风前搔首帽频欹。望来香径传遗胜,事去琴台入旧思。欲雨青山愁拒酒,未霜黄菊傲须时。相看恨少临川屐,折得茱萸懒独持。”诗人遗憾的是家兄王世贞没有同去。
旧时太仓登高除了灵岩、虎丘、阳山等处,以登吴山为最盛。清代太仓诗人黄与坚《九日登吴山》诗:“日日风烟好,何须九日游。人将花插帽,吾亦酒随舟。野寺钟将暮,斜阳草更秋。自逢佳节少,登眺漫舍愁。”描绘了当时的登高景象。
吃糕替代登高,相沿成习。去除“避难去邪”的迷信色彩,季秋九月,天高云淡,金桂飘香,菊花盛开,人们于此时登高远眺,既倍感赏心悦目,又利于散心健体,确实是一项很适宜的运动。据《璜泾镇志》记载:“九月初九,传说这一天,判官爷要把平川村里的活口全部收归到阴曹地府去,人们只有登上山去才能避此灾难,因此有登高避邪之说,因‘高’与‘糕’音似,故以吃糕代之,变成重阳节吃糕能避灾,一直传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