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明
“碧池一曲镜光如,风骨棱棱出水初。饤座忽教圭角尽,多应口福替消除。”这是清代太仓诗人钱宝琛《菱》诗中的诗句。生活在江南水乡的我对菱角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好感,每到秋天,老家周边的河塘里总是长满了菱角,满塘的菱角不但陪伴我度过了寂寞的童年,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脆嫩清香的菱角也成了孩子们秋日里最喜爱的小吃。
太仓地处水乡,河塘密布,自古盛产菱角。明《嘉靖太仓州志》记:“菱,种类亦多。”菱的常见品种有两角菱、水红菱、四角野菱等。清《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载:“菱,青红二种。老而入泥则为乌菱,日中曝干则为风菱。”两角菱壳带乌色,又称乌菱,晚熟,秋分至霜降采摘。这种菱果形较大,壳较厚,角略弯,脐凹陷,肉厚实丰满,宜熟食,味略甜而糯。成熟的两角菱就像深紫色的元宝,两头弯弯翘起,如同牛角。水红菱属中熟品种,叶茎叶柄菱肉呈水红色,果形较大,肩角细长平伸,腰角略向下斜伸,很娇嫩,肉含水量高,含淀粉稍少,味甜,宜生食。
菱可生吃,也可熟食。生吃鲜甜脆嫩,可生津解渴。用手直接剥开嫩嫩的菱角,一块雪白如玉的菱肉便露了出来。放在嘴里轻轻一咬,水灵灵、甜津津,嚼在嘴里,甜在心里。熟吃香粉酥甜,可与板栗媲美。采摘回的菱洗净,入锅旺火煮,再焖十五分钟就熟了。熟菱最好趁热吃,那坚实糯香的菱肉在口中慢慢地嚼碎抿化,让人回味无穷。不过,老菱煮熟冷却风干后,菱角由青变紫褐色,吃起来也格外清香甜美,粉糯可口。明代太仓诗人吕诚《谢惠则明秋菱次韵》诗咏:“筠笼遥致百冰丸,入口先惊熨齿寒。柔指不辞连蒂摘,弱肌终免抱枝干。甘芳粹矣斯为美,头角崭然未可干。应为文园消渴甚,好怀时复寄诗坛。”
四角野菱最宜熟食,又香又有嚼劲,但野菱壳坚硬,容易崩损牙齿,我是既爱吃又怕吃。四角野菱叶小密生,壳呈青白色,体形瘦小,菱角尖如针,菱肉坚硬,吃时要用刀对准菱脐将它一劈两半,才能取出菱肉。
菱角飘香时节,香气扑鼻的菱角令人垂涎欲滴,见到卖熟菱的小摊,我都要买点带回家尝尝鲜。菱角营养丰富,具有健脾养胃、补肾养血、利尿止渴、解酒毒等功效。古人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百病,还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的作用。
菱角也是中秋节的时令节物。《城厢镇志》记:“中秋节,吃月饼、馄饨、圆子、糖芋艿、菱藕。亲友间相互馈赠。”中秋时节,是菱角收获的季节。旧时中秋之夜,太仓人家有敬月亮的习俗。清《宣统太仓州志》载:“中秋节,设瓜果月饼于庭,焚香,谓之烧天香。”庭院的桌子上,堆放着月饼、糖芋艿、菱角、藕片等节物,家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赏月,享受家人团聚的幸福。
采菱也是秋日乡间一景。采菱是女人的专利,也是项愉快的劳动。采菱是用一种木制的平底椭圆形浴桶,长约五尺、阔约二尺、深约一尺五寸,桶内可坐两人,既稳又安全。采菱女用手轻划,前后左右,行动自如,来回于绿水菱盘之间,别有一番情趣。明代太仓诗人俞彦《采菱曲》咏道:“女伴相将共采菱,菱花宵炕烟水凝。歌声未断秋风兴,秋风兴,烦歊歇。星汉横,明月没。”采菱女是爱热闹的,她们或三两结伴,或四五一伙,边采菱边说笑,歌声在河塘飘荡。
菱角不仅芬芳在古诗里,也珍藏在记忆里。菱角一旦成熟,若不赶紧采摘,就会脱落,靠着自己的重量沉到塘底。到了来年,又生根发芽,茎儿逶迤向上。一天天过去,河塘又是一片翠绿。故乡的菱角,就是这么热爱脚下的土地,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