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精神文明建设
上一期3   4下一期  
王金虎 >>>~~~
~~~为乡村振兴 注入“文明力量”
~~~在社会治理中 贡献“正能量”
~~~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
~~~“理”出文明新风尚
返回太仓日报
2023年06月27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金虎 >>>
“医”心为民 悬壶50载

  王金虎 >>>

  

  

  

  □本报记者  刘志婷

  

  在沙溪镇,只要提起医生王金虎,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王医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总是为我们病人着想。”在沙溪镇居民王福兴眼中,王金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人,总是耐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一年365天,王金虎只有春节期间几天住在市区儿子家中,其余时间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他的病人。他曾获评“江苏好人”“苏州最美人物”等称号。

  

  群众看病“只认王金虎”

  

  

  王金虎现年75岁,行医已经50余年。确实,有不少医生到了七八十岁还坚守岗位,他们通常都是某个领域的权威,而王金虎只是普通的乡村医生,按理说早就应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但病人“不准”他退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日前,记者来到王金虎坐诊的朝阳门诊部一探究竟。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王金虎仍精神矍铄。只见他身着白大褂、脚蹬黑皮鞋,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正忙碌地为病人查看病情、解答疑惑。

  每天,王金虎的门诊室前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沙溪镇泥桥村村民袁卫青与王金虎“打交道”已有20多年。“我们家有两位老人,看病只认王医生。他很有耐心,病情也讲解得很清楚,找他看病,就像吃了定心丸。”袁卫青表示,不仅是他们家,沙溪镇很多居民都只认王金虎,王金虎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之前王金虎在璜泾镇坐诊时,很多人还特意跑到璜泾镇。

  从一名普通的赤脚医生到知名的全科医生,王金虎的好口碑是用几十年积累出来的。1967年,王金虎从太仓卫校学成归来,在村卫生室行医。之后,他不断跟书本学、跟实践学、跟当年培训班的老师学。就这样,他长期在基层医疗岗位,不辞辛劳、起早贪黑,几十年如一日地服务居民,自然而然收获了患者的赞誉与信任。

  医者仁心“用心服务为人民”

  1990年~2013年,王金虎持续23年,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陪病人去苏州看病。

  “第一次这么做,是碰到了一个疑难病例,我建议病人去苏州的大医院。”王金虎说,但这位患者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怎么乘车去苏州、找哪家医院、怎么挂号、如何叙述病情一无所知,“恰好以前在太仓卫校教过我的一位老师是苏大附一院的专家,于是我陪着这位患者去苏大附一院,帮他挂号,和医生沟通。”

  后来,王金虎发现这样的病人还有很多,于是他每个星期组织一次集体转诊。“通常是八九个病人,大家集资包一辆车。到了医院,我安排病人排队、挂号,然后带着他们去各个科室,时间非常紧张,像打仗一样。”王金虎说,陪病人看病,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不仅如此,遇到带钱不足或家庭困难的患者,王金虎总是自掏腰包帮病人垫付,让病人先取药治病,下次就诊时再还。期间,也有病人借了几千元却一直没有还上,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王金虎还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说:“钱财是身外物,生命是第一位的,为他们解除了病痛,也是我的快乐。”

  正因为王金虎执着、超越的敬业精神,他收获了成千上万“粉丝”。王金虎的诊室里挂满了各类锦旗,不仅有太仓本地的患者,还有常熟送来的。从沙溪镇到太仓市、苏州市、江苏省、卫生部,50多年来,王金虎获得的荣誉证书加起来大概有一公斤重。

  在王金虎看来,个人荣誉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帮助更多的人。他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病人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我都会竭尽所能为病人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周刊·金融
   第04版:精神文明建设
“医”心为民 悬壶50载
永乐村 >>>
欣诚服务社 >>>
文明养犬 “宠”你做起
以“气质”“底蕴”铸就文明新程
面对时间的态度 反应了每个人的内心状态
红白理事会
太仓日报精神文明建设04“医”心为民 悬壶50载 2023-06-27 2 2023年06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