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晔 陈秉钧
浏河镇的地理环境
浏河镇位于太仓市东部长江口南岸,今行政辖区包括原浏河镇、新塘镇。浏河镇东濒长江,与上海市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嘉定区华亭镇交界,西和娄东街道毗邻,北同浮桥镇接壤。总面积68.57平方千米(不含长江水域面积),浏河镇人民政府驻郑和大街99号。
境内浏河(旧名刘河,古称娄江)自西向东流入长江口,沪宜高速、339省道横跨东西,太新路(338省道)、浏翔路、浏浮路纵贯南北。
浏河镇的历史渊源
浏河镇是长江入海口的古镇。春秋属吴地。秦汉属娄县。北宋景祐年间形成集市,是历史上著名的渔、盐集散地。元称刘家港,明称天妃镇,属太仓州。漕粮北运,海贸隆盛,自古为海运的重要港口,史载“巨艘大舶栉比,番商富贾云集。外夷珍货棋置,户满万室”,被誉为“六国码头”。航海家郑和以此为基地七下西洋,亚非各国使节、巨商络绎不绝,声名远播。浏河又是江防要地,此地曾设浏河堡、阅兵台、海关等设施。后来随着罢海运,浏河口暗涨横沙,巨艘绝迹,经济日渐衰落。加之屡遭战祸、水灾,破坏严重。民国十三年(1924),为避免与其他省的刘河(如湖北蕲春县刘河镇、安徽肥西县刘河镇等地名)相混淆,将“刘”改为“浏”,定名为浏河镇。
浏河镇的行政沿革
浏河镇1949年5月属浏河区浏河镇。1954年8月为县属镇。1958年12月并入浏河人民公社。1963年2月从浏河人民公社析出,恢复县属镇建制。1985年8月浏河乡(1957年7月浏新乡、桃源乡合为浏河乡。1958年9月建浏河人民公社,1983年8月浏河人民公社复名浏河乡)并入。2000年7月新塘镇(1966年析陆渡、浏河、茜泾等公社地建新塘公社。1983年改称新塘乡。1993年撤乡设新塘镇)并入。截至2011年末,全镇辖东仓、何桥、新闸、闸北、浏南、万安、张桥、新塘八个村及其所属403个村民小组,复兴、渔村、新塘、河北、闸北、紫薇苑6个社区居委会及其所属133个居民小组。有常住户15361户,49879人。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8亿元,工业生产总值113.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373元,获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称号。
浏河镇的产业特色
浏河自古为海运的重要港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昔日甚为繁荣。明末清初后随着罢海运,浏河口横沙暗涨,巨艘绝迹,加之战乱频仍,致经济日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发动十万名民工,拓浚浏河塘,新建浏河水闸和一个小型潮汐发电站,年发电量为4.5万千瓦时。1978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工业有机电、纺织、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1985年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
20世纪90年代末,浏河镇形成以机电、纺织、轻工、建材、塑料、游艇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渔业是浏河镇传统的特色产业,2005年累计捕捞产量4.29亿吨,产值1.48亿元。
浏河镇的文化传承
浏河镇历史文化悠久,浏河渔民号子、妈祖祭拜仪式、灶头画被列入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21世纪初,浏河镇年年承办江海河三鲜美食节和江南牡丹文化节。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时祭神的天妃宫(妈祖庙)和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浏河阅兵台、吴健雄墓园、朱氏老宅等。另有吴健雄启蒙就学的明德楼、国画大师朱屺瞻的梅花草堂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