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与魂”。近年来,市政协创新推进文史工作,以《太仓“老底子”》系列丛书编撰为抓手,深入挖掘、保护地方传统历史文化,取得显著成效。为深入推进《太仓“老底子”》编撰成果的宣传推广与活化利用,市政协携手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寻太仓‘老底子’ 画最大同心圆”专栏,每周选登《太仓“老底子”》系列丛书中的优秀作品,带领广大读者一同触摸城市记忆,感知历史文化,促进太仓“老底子”文化活态传承、创新发展。
□孙仲秋
清宣统《太仓州志》云:“合城内外曰城厢,州县共辖。”元末筑太仓城,明弘治十年(1497年)建太仓州,析城郭地,画地为界,由坊制曰铺,老城厢共设立二十四铺。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太仓州府、镇洋县府同时存在于太仓城内,即为老城厢。其城墙雄伟高大,有陆城门七座:大东门、朝阳门、大南门、小西门、大西门、大北门、小北门;有水城门五座:大东水门、大西水门、小西水门、大南水门、大北水门。城墙内的面积约四点五平方公里,狭窄的石板街纵横交错形若棋盘,大街小巷布满商铺、工场、作坊、酒肆、茶馆,居民住宅鳞次栉比,琳宫梵宇、朱门大宅不可胜计,还有学校、园林、牌楼等设在其中。太平天国军和清军的拉锯战给老城厢镇造成极大的破坏,城内大部分地方被夷为农田。日寇侵占太仓城,城内老街又被日寇连烧三昼夜,闹市区成为一片瓦砾。笔者生于1942年,对民国末年的老城厢镇之老街桥有所知,介绍如下。
由于地处江南水乡,老城厢镇的主要街道、桥梁都与河道的分布、流向有关。盐铁塘和致和塘纵横贯穿老城厢镇,呈“十字形”。致和塘上仅元代造的桥就有五座,自东向西有周泾桥、州桥、武陵桥、皋桥、西城门桥。盐铁塘上自北朝南有木行桥、卖秧桥、永安桥、武家桥等。沿着致和塘的东门桥至西门桥的老大街,为东西走向,长二千五百五十米。民国时期分段名为中和东路(东门桥至东巷街)、中和中路(东巷街至府南街)、中和西路(府南街至人民路)、中正东路(人民路至武陵桥)、中正中路(武陵桥至公园弄)、中正西路(公园弄至西门桥)。致和塘北侧河沿即为致和街,也是东西走向。而南北走向的街巷主要是南门街、武陵街、北门街、小北门街、菜市街、府南街等。另外,老城厢镇南区有东西走向的陈门泾(现叫长春河)。陈门泾上自西向东有长春桥、陈门桥、登英桥。老城厢镇东区有南北走向的河流名东港,上有飞云桥。传说当时建造飞云桥时,桥边的商店捐了钱。飞云桥的寓意是祝愿捐钱的每家商店飞黄腾达,直上青云。后来果真如此,飞云桥西边的朱家糕饼店捐钱最多,生意最好,朱氏家族日渐兴旺,后代出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后来东港被填成了街,飞云桥就消失了。中医院旁边的原太仓市政府所在地,即历史上的太仓州府,西有勒马泾南下通致和塘。勒马泾上的因果桥贯通东西,位置在今人民南路工商银行门口。传说当时建造因果桥时,住在桥边信佛教因果报应的几家大户捐了钱,大户们一致要求命名为因果桥。行善积德的商店后来果然生意很好,如太仓毕沅状元的曾祖父毕祖泰迁居到因果桥西边,其子毕礼(即毕状元的祖父)颇有经济头脑,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家境殷实富足。毕礼富而仁,荫及后代毕沅高中状元。太仓老城厢真是风水宝地,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