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肇中
粽子这一大众喜爱的食品,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而过去只在端午时节才能吃到。同龙舟、艾蒲一样,粽子与端午节结下不解之缘,端午吃粽子成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民俗。
过去在太仓农村,粽子多是家庭自制,因此端午节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为加工粽子忙碌一番。除了准备糯米、豆类、枣子等原料外,包粽子的“粽箬”不可或缺。“粽箬”原指包粽子的箬竹叶,太仓地区不种箬竹,就用芦苇叶代替。端午时节,农村夏收夏种正忙,但再忙农妇们也要抽出时间到长江边、河浜边、湿地野生的芦苇滩上剥些粽叶。除自用外,剥得多的还拿到镇上出售。城镇上的家庭主妇们也老是在市场上转悠寻觅,非要买到几把粽叶才定心。
一切准备就绪后,各家各户开始包粽子。包粽子看似简单,实际也是技术活,外行人包粽子笨手笨脚不得要领,往往包得像“跌散铺盖”,还没有下锅煮就已经漏米,即使不漏米也七歪八扭不像粽子样,惹人笑话,因此,缺乏经验的人家都会请内行的妇女帮忙。那些巧妇包的粽子有棱有角,结结实实,竖起来只只像座翡翠玲珑尖宝塔,丢出去不散不掉米,受人称赞。
煮粽子用柴灶,讲究火候,一般是傍晚下锅,加满水用硬柴煮,几次旺火烧开后,靠灶膛余烬焐一夜,第二天早上起锅。此时,当锅盖一掀开,粽叶和糯米融为一体的特殊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吊足食欲,嘴馋的不管刚出锅的粽子还烫手,剥一只先尝为快。
太仓农家自制的粽子有纯糯米白粽,或夹有杂粮、果馅的赤豆粽、豆瓣粽、玉米粽、枣子粽等,其中纯糯米白粽因是淡味的,食用时一般要蘸糖。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户还包一些鲜、咸肉粽。包鲜肉粽前先要将鲜肉切小块浸泡在酱油中腌制,然后与浸好的糯米包在一起。据说作馅的猪肉过瘦不好,要搭些肥肉,通过烧煮,让猪油渗透到糯米里,这样的肉粽更好吃。
过去笔者家乡鹿河一带还有一种元麦粉制作的麦粽,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元麦,又称裸麦、裸大麦,西藏地区称青稞。太仓过去元麦种得较多,通过石磨碾磨,主要用来与大米一起煮饭、煮粥,称麦粞饭、麦粞粥。还有将元麦炒熟,再碾磨成粉,食用时用沸水冲泡,加入白糖,俗称“拌焦麦粞”。用来包粽子的元麦粉要求较高,经石磨碾碎后,再用绢筛过滤,筛下的细麦粉才能包粽子。制作方法是加水拌湿捏团,然后包入粽叶中,同其他粽子一样烧煮。不过搅拌时水量多了成糊状不行,少了捏不成团也不行,要恰到好处。麦粉粽是掺了红糖(或糖精)的,有甜味,呈淡棕色,赏心悦目,加上麦香浓郁,爽口滑溜,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很受欢迎。只可惜现在随着元麦的停种,这种麦粽已绝迹。
端午时节制作麦粽食用并非太仓独有。据《吴江县志》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吴江县志》讲“夏至日,作麦粽”,而非端午日,与太仓习俗是否不同?其实端午与夏至都在农历五月上旬,仅相差几天,那时苏南地区元麦已收割,所以制作麦粽的时间基本一致。
粽子与端午搭上界,源于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先民用菰(茭白)叶裹黍米煮熟后作祭品,外形呈三角锥状,似棕榈叶心的样子,故取名为“粽”,又称“角黍”。现代粽子大多延续“角黍”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包粽子的菰叶逐渐被叶片宽绰的箬竹叶和芦苇叶所替代,黍米改为糯米,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变化是粽子由专用祭品变成了大众食品,不仅可在端午时节享用,一年到头都可以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