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孝渔
去年夏天赴庐山旅游,在山上足足玩了5天时间。下山后,我们一行二十多位游客,从九江市出发乘车前往40多公里外的一个宾馆休息,准备第二天去东林寺游玩。不多时,旅游车开到了宾馆的停车场,推开车门,就看到导游小张侧着身子,一只手高举着指向南方的一个丘陵,大声地招呼大家说:“那里有个村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有兴趣的可去拜访一下!”顺着他的指向,我看到前面约一里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丘陵,那里绿树成荫,散落着许多民房。呵!那是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我的心头为之一振,必须去拜访一下。
在宾馆稍作休整后,我们一行三人直奔前方而去。记得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就读到过陶渊明的诗文。他是东晋的诗词大家,做过县令。他体察民间疾苦,不和浊世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最终选择回到老家耕地种菜,浇花采菊,过上了田园生活。虽清贫如洗,但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贴近底层、关注百姓疾苦的优秀诗歌,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陶渊明的故乡位于江西九江市南约4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落,进入村中,顿感气爽宜人。向几位老人询问,方知这里的十多户人家都姓陶,他们都是诗人的后裔。这村子叫“栗里村”,也许就是陶渊明诗中所说的“南村”。这个小村,座落在东西约二里的小丘上,向上望去,那郁郁葱葱的红褐色山石忽隐忽现。这里山环水绕,千年前让诗人流连忘返的景色依然如故。村前一条小河,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过一条小石桥,奔向密林外的远方。一位老者介绍说,这小石桥便是“带月荷锄归”中走过的“清风桥”,又名“柴桑桥”。桥西边不远处有一巨石横卧在山旁的溪水中,这便是当年诗人作诗饮酒的地方,人称“醉石”。登上这块约三米高的巨石,可看到这宽阔石面稍有倾斜,可容纳十多个人,上面还刻有“归去来馆”四个大字。此石因千年风雨侵蚀,已斑痕累累,但石板上可清晰地看到明代诗人郭波澄的诗文:“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清。石上醉痕在,石下醒泉深。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五柳今何处?孤松还独青。若非当日醉,尘梦几人醒。”此时此刻倒引起了我们三人无限追思。陶渊明嗜酒,酒是他诗中常常吟咏的一个主题。他写有《饮酒》二十首,其中第五首最脍炙人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开栗里村西行,在乡亲们的多次指引下,终于来到了面阳山下的陶渊明墓地。墓高踞在一个朝阳的高岗上,墓的周围植上了四棵古松,墓碑上刻有“晋微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碑额上刻有“清风高节”四个大字。碑的左侧刻的是墓志和“五柳先生传”,右侧刻的是“归去来辞”,这两篇文章都是传世名篇。据说此碑立于清代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我们三人在墓前伫立良久,并拾了些松枝条对先生的墓碑清扫了一下。陶公生活于战乱频发的东晋末年,青年离开家乡,参过军,做过县令等小史,到四十一岁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返乡,躬耕田园直至去世,其间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词,被后人称之谓“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夕阳西下,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往回走。回望那小小的村落,让我们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