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过兵的人,能从他走路的样子中看出来。说得颇有道理。确实,军人的步伐,会无意间留在当过兵的人的习惯动作中。
在军人日常生活中,齐步走、跑步走几乎是每天都要上的课。每天早上出操,就要齐步走,跑步走。参加会操、检阅还要正步走。当然平时最多的是齐步走,那也是新兵队列训练最基本的科目,抬头挺胸,上身正直,两手交叉摆臂,步幅75厘米,步速每分钟116~122步,大约每秒走两步。正步走的步幅和步速与齐步走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踢正步时腿要绷直,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小臂略成水平。习惯了军人的步伐,会让人走起路来干练利落、充满自信。
在我18年军旅生涯中,军人的步伐留下过几次很深的印象。一次是1971年5月1日晚上,在北京军区某集训队参训的我,和参训战友一起参加天安门广场的焰火晚会。因当晚有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一起观看焰火晚会,我们的心情特别激动。我们乘坐军用卡车到五棵松附近下车后,一路沿西长安街走到天安门广场。当时我们从高到矮排成两路纵队,路上虽无人带队喊口令,队伍却走得分外整齐,一支一百多人身穿绿军装的年轻队伍,朝气蓬勃地行进在长安街上,惹来路人驻足观看并伴以掌声,自然让我们走得更加认真规范。另一次是1980年冬天,我奉命到位于唐山郊区一个乡村驻地的步兵团工作,每天早上出操经常到乡间小路上跑步,一边呼吸着乡野清新的空气,一边聆听着附近农舍公鸡的啼叫和路边树上的鸟鸣,感到心情非常舒畅。每个月全团要进行一次会操,会操当天早上,全团官兵从机关到连队排成一个个方队,在大操场上行进。当走过主席台时,随着带队的一声向右看,后面的方队就踢起了正步。伴随着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会在心里默默唱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时,我的心中会油然升起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和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的自豪。还有一次是1983年7月23日,我在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参加毕业典礼阅兵仪式,我作为学员区队的兼职副区队长,一人走在本区队学员方队的前面,当走过主席台时,随着我向右转头抬手敬礼,首先踢起了正步,后面的方队马上响起了嚓嚓嚓的正步声。想到经过两年学习,今天终于领到了一本红彤彤的大专毕业证书,还被评为“三好”学员,我的心中是多么激动和自豪。我还观看过一次阅兵部队表演,虽然不是直接观看天安门前大阅兵,但也观看到类似天安门前大阅兵的局部场景。那是1984年10月上旬的一天,我在驻天津的某野战军司令部工作,下属部队某师参加国庆35周年天安门前阅兵的三个方队在天津和平区体育场作表演,这三个方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严格训练的战士,身高都在1米78左右,黑红的脸上露着坚毅的神情,因刚换上授衔前的过渡军装,阅兵战士戴上了大沿帽,显得格外精神。他们先表演了分列式,然后有三名战士扛着军旗领队,后面的三个方队沿着体育场的跑道踢正步。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们踢正步的样子与电视中见到的天安门前的阅兵队伍一样威武雄壮。我还细看到,他们踢正步时,手臂抬到胸前有短暂的停留,使正步踢得更加铿锵有力,也为中国军队以后踢正步做了创造性的示范。
自从部队转业回乡工作后,每次天安门前阅兵是我电视中必看的节目。每当看到穿着崭新军装的阅兵方队正步走过天安门前,就会感到热血沸腾,就会忆起自己的当兵岁月,仿佛自己也是阅兵部队中的一员,同样感到一往无前和坚定自信。又想起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两周内,我受江苏省作家协会委派,参加江苏报告文学作家六人采访团,赴江苏对口援助的重灾区德阳采访。有一天我在绵竹市中心广场采访时,看到一队解放军战士扛着铁锹跑步奔向救灾现场,当即拿起相机,拍下这难忘的瞬间。以后每当看到这幅照片,我的心中就会油然升起对人民子弟兵的敬意。我还特别喜欢看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上了张子健主演的影视剧,有一段时间,我在电脑上把他主演的影视剧看了个够。其中,张子健扮演英雄红九连连长的电影《铁流1949》,讲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红九连在一场攻克南昌城的恶战中接到上级命令撤离战斗前沿,他们在战火硝烟熏陶的战旗伴随下来到了北京城,奉命并入199师,参加开国大阅兵的事。我看后感到非常过瘾。
现在我已是老年人,自然平时走路不可能迈着军人的步伐,但近几年流行快步走路锻炼身体,我也会不由自主地以军人齐步走的步伐前行,抬头挺胸走路,步伐干练果断,觉得似乎年轻了许多,仿佛又回到了当兵时的岁月,感到无比的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