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明
新年这么快就过去了。或许是人老了的关系吧,总是喜欢新旧节庆对比。这不老毛病又犯了,总觉得现在天天像过年,真到了过年反而没什么年味了。就拿元宵节来说吧,我小时候很少吃汤圆,一过了年初一就馋甜甜的汤圆。除了盼吃汤圆外,更令人期待的是正月十五拉兔子灯。
“正月里闹元宵,家家户户挂红灯。”过去在城镇,从正月十三开始,各种形状的花灯就挂出来了,有圆灯、方灯、六角灯、八角灯;有杨梅灯、柿灯、瓜灯、橘灯;有龙灯、马灯、鱼灯……色彩缤纷,极尽匠心奇巧,令人目眩神迷。我小时候生活在乡村,正月十五是没有花灯看的。不过在小孩子的眼中,有没有花灯不重要,只要有兔子灯就高兴了。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我总是拉着父亲做的兔子灯,从三家市的东市梢逛到西市梢,拉几个来回。
元宵节前几天,父亲开始给我做兔子灯。那时我搬着小板凳,坐在父亲边上,看着他把竹子劈成竹篾,用竹篾扎四个椭圆形的圈,两个大的当兔身,两个小的当兔头,做成小兔子灯的骨架。全身糊上白纸后,一条条剪成细丝的纸条层层贴上,权当兔毛,再在兔头上点上红眼睛,接着粘上嘴巴,然后把蜡烛插在兔子肚中一根粗竹条上。因为兔子灯要拉出去,所以还得用木头削四个轮子做兔脚。就这样,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灯就做好啦。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我就点上蜡烛,拉着兔子灯“招摇过市”去了。左邻右舍的同龄小孩都牵着一只只造型别致的兔子灯走出家门,在小巷里窜来窜去。月光下,一只只“兔子”全身雪白,像一堆堆闪闪发光的雪花。点燃蜡烛的兔子灯,远远望去犹如天女撒下的朵朵银花,又似满天繁星闪着亮光。温暖烛光透过薄薄的纸映射出来,将小巷子照得亮堂堂的,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孩童们吆吆喝喝,你追我赶,比谁做的兔子灯又大又好看,笑话那些做的“四不像”的兔子灯。有的兔子灯头身不成比例,有点像老鼠,歪歪扭扭难看极了。孩童的笑声融成一片,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玩累了就回家,可几乎每次快到家时,我总是会不小心拉翻兔子灯,兔子灯一歪,蜡烛点燃了纸壳,没过一会儿就烧成了灰烬。这把小火,也预示着元宵节结束,年就过完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时元宵节的氛围不再。每年过元宵节,父亲为我做的兔子灯仿佛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如今我也当了爷爷,可是我不会做兔子灯。现在,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兔子灯。但那自制的兔子灯,还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拉兔子灯是许多太仓人儿时最有味道的元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