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根源
太仓民间常常把围观稀罕的与自己不大相关的人物和目睹日常极为少见的事物统称为“看西洋镜”;有时把责任性不强,该做的事不做,反去旁观无关紧要的事戏称为“看西洋镜”。所谓“看西洋镜”,前提必须是不花钱就能看到稀罕的人或物,否则就不能算作“看西洋镜”。比如儿时因贪玩忘记时间,以至于不能按时回家,母亲就会嗔怪这么一句:“又到哪里看西洋镜去了?”有时人们还会把谎言被人当场拆穿或者骗人伎俩被人及时识破称之为“拆穿西洋镜”。
“西洋镜”究竟是何物呢?不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生的人,大约知之者甚少,估计见之者更是为数寥寥。我想“西洋镜”应该是苏浙沪一带老百姓的俗称,北方人则习惯称之为“拉洋片”。
“西洋镜”实际是几十年前流行于民间的一种简单的光学装置。依稀记得“西洋镜”是由一只木制暗箱和四根木柱子组成。暗箱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沿街叫卖棒冰的木箱子略微大一点,四根木柱子起支撑和固定暗箱的作用,其高度大约有十岁孩童坐在长凳上就能看到那么高。暗箱背面镂空可通亮光,正面中间装两只放大镜,两镜间距和大小类似于望远镜。箱子上盖可以开启,方便拆卸和安装箱内胶片。暗箱里有上下两个转动辊,可以固定和传送胶片。暗箱侧面依稀记得是摇手柄,也或许是按钮,由吆喝“西洋镜”的人掌握胶片进度。“西洋镜”里的胶片实际就是用赛璐珞明胶薄片制作的透明幻灯片。每一条幻灯片大约有12到20幅画面,组成一个连贯的故事。全部看完要3至5分钟。吆喝“西洋镜”者一般同时并排放置三四个暗箱招揽更多孩子观看,以此提高经济收入。
为何又叫“西洋镜”呢?我猜想,先是赛璐珞明胶薄片是西洋人发明创造的,幻灯片也只有西洋人才想得出来,而最早的幻灯片画面也是西洋风景画居多。再说放大镜和望远镜之类的发明专利更应该归属于西洋人。另外,人们通常认为西洋人聪明之中常常带有点狡诈,黄发碧眼总掩盖不住其内心的阴险。因此,大家就约定俗成把那个光学装置称为“西洋镜”了。
当年吆喝“西洋镜”的人在街头招揽看客时,我还是个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呢!孩子天性贪玩,对身边事物又都充满好奇心。那时放学后时间尚早,作业又不多,故不着急回家。相约一两个玩伴一边走,一边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忽然不远处传来一声声吆喝:“快来看西洋镜啊,孙悟空大闹天宫啦!——”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子提升了八度,等我和玩伴一起奔到“西洋镜”暗箱旁边时,已有好几个捷足先登者占据“望远镜”朝暗箱内张望了!我们只好在旁边焦急地等待着。好不容易等到先睹者离开“望远镜”,我当时心里尽管想“先睹为快”,但还是“绅士”了一回,大度地让玩伴先看。等玩伴看完退下来时,我焦急地问他:“好看吗?什么故事?”玩伴笑而不答,只露出一脸的狡黠。
我顾不得玩伴回答就急不可耐地双眼凑近“望远镜”往里张望起来。暗箱里幻灯片随着转动辊转动,一幅幅画面慢慢由下而上地移动着。幻灯片画面经放大镜放大后图像分外光鲜明亮,色彩也格外艳丽撩人。吆喝者一边吆喝招揽看客,一边唱歌似地介绍故事内容并适时击打按在木箱边上的鼓钹以增加音乐节奏感。原来“西洋镜”就是一长串画面渐变、故事连贯的幻灯片啊!这和平时看的小人书(连环画)没有多大区别啊!看完“西洋镜”顿时就有了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玩伴看完“西洋镜”后对我的问题笑而不答呢!不过看“西洋镜”也有一些收获,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此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故弄玄虚借以骗人的事物和手法都称为“西洋镜”了。
“西洋镜”暗箱制作简单,幻灯片上的人物不能活动且无音乐同步伴奏,旁白还需要“西洋镜”吆喝者口头补充,这是当年“西洋镜”的致命硬伤。后来随着看电影次数的渐渐增多,“西洋镜”对我的诱惑渐失。现在电视机和手机的普及,“西洋镜”这种极为原始的毫无科技含量的文化娱乐装置再无立足之地,终于退出人们的生活并被人们彻底遗忘。但“西洋镜”也曾有过其不可抹杀的“功劳”:它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百姓生活仍不富裕的年代,满足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需求,丰富了孩子们贫乏枯燥的童年生活,开阔了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眼界,增添了孩子们应该谨慎处世的人生阅历。
流年似水,往事成梦。夕阳晚照里重温“西洋镜”恍若隔世再生,太平盛世时顿悟居小康不忘当年艰辛。重温当年“西洋镜”,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不求全责备。在把天真、温馨和快乐的童年记忆留给自己的同时,也要把同情、谅解和宽容送给当年那些仅靠“西洋镜”之类手段艰难谋生的人们!